回覆列表
-
1 # 氍毹紀夢
-
2 # 問道於盲578
賈島的推敲,賈島是苦吟派詩人,致力於打磨一句好詩。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其中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非常經典。
-
3 # 詩詞例話
說實話,這問題我收藏好久了,始終也沒個答案,也怪我才識學淺,最近更是荒廢許多。
然而這“一句話撐起一首詩”的字眼卻始終縈繞在頭緒中。正好,在今晨洗漱過程中突然靈光一閃想起來這首詩,再合題意不過。
點睛之筆:古代畫龍是不把眼睛畫出來的,要有德高望重的人點睛才算完工的。題目的意思正如此,一句話就是全詩的“詩眼”所在,一句話使全詩意境昇華。那麼是哪一首詩呢?且看下文。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魏晉 ·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這首詩讀起來通俗易懂,多有打油詩的味道。更顯示出了“歸園”後的那種閒適自在,意思也簡單明瞭。我在南山的下邊種了許多的豆子,可是草長的茂盛豆苗卻稀疏。大早晨就去打理荒草,夜晚帶著月亮扛著鋤頭回家來。小道太過狹窄,荒草又過太長,傍晚的露水沾溼了我的衣服。衣服溼了就溼了吧,只希望不違揹我歸耕田園的心意就行了。一個以文人出身的當官的,想必對務農不甚瞭解,再加上地理環境因素的限制,“草盛”是必然結果,然而我們的主人公陶先生卻樂死不疲的幹著農活,一方面可以排遣憂愁,又可以打發時光。而“但使願無違”這句話可以說是全文的詩眼所在,起到點睛之筆的妙用。透過這麼一句簡單話,將作者想要表達的主旨合盤托出。 對於詩人而言,要麼出仕做官,要麼歸隱。但他深知官場黑暗,難保一顆純淨的心靈。所以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後者,而從詩中“晨興”、“帶月”等詞語可以看出,他喜愛勞動,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 而從他另外一首詩“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更是得到了佐證。 全詩先是描繪了田園風光的美好以及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作者歸隱後愉悅的心情。
這個問題應該從兩個方面理解,第一,全詩整體寫的一般,但是其中某一句卻很有名;第二,全詩寫的不錯,但是其中一句成為千古名句,大眾一般知道名句,卻不知其詩。這兩種情況其實還是蠻多的,我這裡僅列舉幾首吧。
百無一用是書生。
說起這句“百無一用是書生”恐怕沒有幾個人不知道,但是若問這句詩的出處,哪怕是這句詩的上一句,我想一般能說出來的還是少數。《鐵齒銅牙紀曉嵐》裡的主題曲中的一句“誰說書生百無一用”,到是更為大眾所知。
其實,這句詩是出自清代詩人黃景仁的《雜感》,全詩如下: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黃景仁,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乾隆十四年(1749年)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卒,常州府武進縣(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縣)人, 清代詩人。
提起這位黃景仁也許知道的人不多,但是提起他的祖上,可是赫赫有名,那便是宋代的黃庭堅。雖然黃景仁自己一生窮困潦倒,而也不被後世知名,但在當時,他卻有一一干知名的好友,如翁方綱 ,金石、譜錄、書畫、詞章皆精通,並且身居高位;如洪亮吉,這位老兄不但詩詞了得,更是榜眼出身,而且其論人口增長過速之害,還是近代人口學說之先驅。但僅管如此,黃景仁無論是名字還是他這首雜感詩,都還是默默無聞,只是那句“百無一用是書生”,流傳千古,也許正是他本人一生的真實寫照吧。
2.冤家宜解不宜結
說起這句詩,恐怕知道人不但多,而且引用率更高,尤其是在一些影視劇的臺詞中。不知道的人,也許還是以為是什麼民間俚語或諺語,其實都不是,這句話,哦不對!應該說是這句詩,其實是出自大才子唐寅,也就是唐伯虎的一首《嘆世》詩。全詩如下:
萬事由天莫強求,何須苦苦用機謀?
飽三餐飯常知足,得一帆風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幾時休。
冤家宜解不宜結,各自回頭看後頭。
我想唐伯虎這樣大眾熟知的名人,就不用再多介紹了吧!
3.今朝有酒今朝醉
我想肯定有很多人,不論是在得意或失意之時,都引用過這樣一句話。但是知道出處的人卻少。其實這首詩出自唐代詩人羅隱的《自遣》,看題目就能看出,寫出這樣詩句是在一種什麼心境之下吧。全是如下: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全詩讀起來非常口語化,淺顯易懂。羅隱生活在唐末五代時期,末世之人,註定了生命的曲折坎坷,因此也造就了羅隱的詩文多為精警諷喻之詞。他的詩文大多淺顯易懂,除了這一首自遣,還有“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也是出自他的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