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男人的夢
-
2 # 三思堂
武則天,自創“曌”名。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在母系氏族社會,武則天當無非議。
在父系氏族社會,武則天當是悖天行事,有違大倫。
李治是個多病身,所以武媚娘得以施展才華,久而久之便以“二聖"並稱了。李治身後,武媚娘得以繼大統也是這種傳統的慣性使然。
1.武則天為上位宮鬥再所難免,殺死後官嬪妃及兒子,可謂手段凌厲。
2.武則天以“二聖”身份登極,自然也與大唐一體。所以廣攬人才,大施仁政,口碑還是不錯。
3.武則天晚年有改朝換代的想法,但終究還是人心向李不向武,所以便留下還政李唐的遺言。
之所以立無字碑,一是說空前絕後,二是說任由後人評說。武則天是個敢說敢做的大女人,是不懼評說的。這難道不是大德無德故不失德嗎?
-
3 # 這段野史有意思
後人事自有後人評說。
武則天的一生是充滿著爭議的,要說她嚮往權利,並追求權利,倒也不假,可她死後卻把皇位還給了李家。
說是說她做了很多壞事,且手段殘忍,倒也不算太冤枉她,然而她又對有才華的人寬容至極。
這樣一位矛盾的,聰明的女人,或許並不想給自己留下什麼評語,讓後人品評。
畢竟,客觀來說,即使身為一個女人,武則天做皇帝做的也十分好了。
在武則天在位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了發展,武則天其實是功不可沒的。
她也是知道了這一點,才會留下無字碑。
畢竟,在武則天自己看來,自己做的很好,且死後,也跟自己的丈夫合葬在一起了,那麼在碑文上寫什麼,又有什麼要緊的呢?
-
4 # 細談砸評
歷代帝王,都會將自己的功績,纂刻成巨大石碑立於陵寢前以流芳百世。唯獨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反而立了無字碑呢?
武則天一身傳奇曲折成就帝王大業,何等魄力!本就女王,書不勝書功績千秋立碑何需著字,任由世人評說。
武則天高超的政治智慧,在爭議的權利漩渦中掌控自若,讓高傲計程車大夫跪倒腳下,就如她的名字“武曌”,日月升上天,我已比天高無需片語留碑文。
一個女人在男權時代奪了權利,成為掌管天下的一代女皇。這本就讓李家無顏,晚年被迫還江山與李家,曾經的輝煌煙消雲散。如再立碑著字,豈不愧對李唐江山。
翻手可殺萬民,覆手可救蒼生,這便是大權只要大權在握,朕即天下。武則天的一生讓後人繼續去探討吧!
-
5 # 智者說歷史
武則天,一代女皇,現在來看,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她的一生角色多變,政績卓著,即使是死後,也與眾不同,留下了無字碑任憑後人去隨性評說,無字碑,有的人可以理解為她一生錯亂無話可說,有的人可以理解為她的貢獻太大,一方石碑根本無法表達,不管怎麼說,無字碑就立在那裡,就像一千個人讀《哈姆雷特》有一千種觀點一樣,立下無字碑,或許又是武則天另一項驚世核俗的創舉。
對於武則天,我們先來看一下重要的歷史人物對她的客觀評價。毛澤東說:武則天是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會用人之術。宋慶齡說:武則天是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但就家庭角色而言,不難看出武則天也是個好妻子。武則天乃幷州今山西文水人,十四歲進宮做唐太宗的才人,高宗時封昭儀,與高宗並稱“二聖”,公元690年,親自出馬稱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建立了武周政權,,武則天即位後,大肆捕殺唐朝宗室權臣,使用“酷吏政治”穩定政權,將一大批反對她的人迫害致死,在另一方面,她又任用賢臣,將社會上一批有治國能力的人籠絡到自己的身邊為她效力,她獎勵農桑,重視發展農業,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同時廣開言路,重視選拔人才,使得當時的有志之士都願意為她效勞,正是她一系列明智的治國政策,極大地促進了武周政權的穩定發展,她以67歲高齡即位,又以82歲高齡去世,都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皇帝的不可多見的記錄,她死後,與丈夫唐高宗合葬於乾陵,在他們的合葬墓前,有兩塊石碑,一塊是高宗的墓碑,上面有武則天的題詞,另一塊就是大名鼎鼎的無字碑。
無字碑已歷經千年風雨,但武則天的故事將永遠記錄在歷史檔案中,無字碑,是一個時代的見證,怎樣去評說,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但是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正統的女皇,武則天無疑是成功的。
-
6 # 日日悅讀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從一個才人一步步爬上皇后寶座,直到最後建立大周朝。登上帝位之後,武皇一方面消滅異己,一方面卻也勵精圖治。在她統治時期,整個社會倒也安定,而關於武則天的傳說民間有很多。武則天本人也從不是個甘於寂寞的人,即使死了,也要留下一塊無字碑,千百年來引得人們紛紛猜測。
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位於西安市西北80公頃的乾縣梁山上。墓前有兩塊高均為6.3米的石碑,西面的為“述聖碑”,碑文主要是歌頌唐高宗的功績,由武則天撰文、唐中宗書寫。該碑由7節組成,榫卯扣接,故又稱為“七節碑”,碑寬1.86米,重81.6噸。東面是武則天的“無字碑”,碑由一塊巨大的整石雕成,寬2.1米,重98.8噸。碑頭雕有8條互相纏繞的螭首,飾以天雲龍紋,碑座則用駿馬飲水、雄獅、雲紋等線刻畫而成。如此精細的雕刻,在歷代墓碑中都是極為罕見的。
人們紛紛猜測武則天立無字碑的原因,最主要的說法有三種。一說武則天認為自己功高德大,不是文字所能表達的。在武則天看來,自己雖是女人,但高宗平庸,自己的才能絕對優於高宗,而且她統治期間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這應該算是她的一大政績。可惜的是,當時有很多人認為武皇是搶了大唐江山,是叛臣逆賊,對於她的功勞視而不見。因而,武則天要把自己的功勞讓後人去評述、去記載,於是就有了無字碑。二說武則天自知罪孽深重,立了碑文恐怕更招世人罵,還是不寫為好。有的說法是,武則天建立大周朝之後,內心感覺愧疚不安,一心想在自己死後將江山歸還唐氏。但由於自己稱帝的這段經歷,使她對自己死後的境遇沒有信心,更害怕世人責罵其篡位之罪,因而留下無字碑藉以自贖。三說武則天想讓後人去評說她的一生。這種說法與前一種說法恰恰相反。武則天對自己一生還是頗感自豪的。作為一個女流之輩,卻能在政治鬥爭中脫穎而出,併到達了權力的巔峰。她要後人客觀地評價她的文治武功,雄才大略,而與自己有利益衝突的兒子李顯肯定不會對自己作出客觀、公允的評價。鑑於此,武則天要將自己的一生的功過是非交與後人,就是要讓後人對自己的一生作出評價。這三種說法似乎每一種都很有道理,至於哪一種說法是她的本意,現已無從考證。
值得一提的是,宋金以後,人們開始在無字碑上面添補題識,現在上面共有13段文字。令人驚異的是,這些文字中還有一種少數民族文字,而且長期以來一直沒有人能識別。這種早已廢絕的少數民族文字,被日本學者山路廣明視為“20世紀之謎”。經考證,金太宗的弟弟於1134年在無字碑上刻了《大金皇帝都統經略郎君行記》(簡稱《郎君行記》),且在旁邊配有漢字譯文。這種失傳了的文字並不是金文,但究竟是什麼文字呢?明代金石學家趙山函在《石墨鐫華》中說:“(《郎君行記》)碑字不能辨,蓋女真字……字刻乾陵無字碑上。”這種說法一直廣為流傳。直到20世紀20年代,考古工作人員在內蒙古巴林右旗附近發現遼代帝后的墓誌,才將這一謎團解開。原來這些文字和墓誌上的字相同,是早期的契丹文字。契丹文字始創於公元920年,但隨著國家的滅亡很快消亡,到了元代已幾乎沒有人認識,到了明代則徹底成為一種無人能識的“死文字”了。這一失傳的文字作為一份極為珍貴的文字史料被保留下來,卻是武則天的無字碑的一大貢獻。
-
7 # 國民好菇涼81842961
武則天是一位褒貶不一、頗具爭議的人物。這位女皇帝在位時,不拘一格任用賢才革除時弊,發展生產,完善科舉。並順應歷史潮流,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在她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時期,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可謂政績昭昭,有案可稽。 同時,這位“開朗”女皇的另一面,卻又任用酷吏,濫殺無辜,使不少文臣武將遭受不白之冤;她還一意孤行,大肆建造寺院,築明堂,造天樞,鑄九鼎。特別是晚年的女皇,好大喜功,生活奢靡,更加揮金如土。 也許是這位女皇,當初就有一點“自知之明”,所以她為自己立下了這塊無字碑。她想用無字的空白,留給後人一份神秘的答卷,讓歷史去填寫自己的功過是非。
回覆列表
"武則天為什麼會留下無字碑"
唐代的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關於她的身世境遇人們猜測頗多,而關於她為自己所立的“無字碑”,更是眾說紛紜,那麼,武則天為什麼要立無字碑呢?一種說法是,武則天立無字碑是為了誇耀自己的功德,“無字”是要說明自己的功績文字難以寫盡。
有人則認為,這是她自知罪孽太大,不寫也罷。還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武則天立無字碑是讓後人評說自己的功過是非。武則天統治時期,文治武功有所建樹,但她任用酷吏,兇狠殘暴,鋪張奢侈,也給當時的勞動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對這一切,她自己有所覺察,不知如何撰寫碑文,乾脆後人評價,所以留下了個“無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