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靈魂有趣
-
2 # 阿拉伯小胖墩
按照孫子兵法的理論,在《孫子兵法~計篇》說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也就是說預測戰爭成敗的可能性有5種,第一什麼是道?道就是君王的意志和百姓相同,能同生共死。蜀漢劉禪時期,姜維連年爭伐,兵疲民乏,史書記載蜀漢後期“經其野民皆菜色”,百姓已經負擔很重,兵員出量大量逃亡。第二天時地利,蜀漢偏居西南,多是山地,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劍閣崢嶸,易守難攻,但也正是這種情況,給軍隊出征造成極大的糧草運輸問題,想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戰鬥非常困難,因此魏國在防守上具有極大的主動權。第三將領方面,諸葛亮去世之後,做上大將軍的其實是蔣婉,費禕,然後才是姜維。作為蜀漢的軍隊首腦,姜維的戰鬥雖然勝多敗少,但都是區域性性的勝利,不能對曹魏形成實質上的打擊,在其它將領方面,蜀漢軍事人才凋零,比如在第七次北伐時期,張嶷統帥的蜀漢的精銳無當飛軍為掩護姜維主隊,全軍覆沒,張嶷陣亡。對於蜀漢本身就人才兵員不足的情況下,這種打擊是巨大。這次失敗也直接讓姜維降職。第四法紀方面,蜀漢後期多次出現“互不相救”的情況,這也可以看出兵疲的常態。最後,用一組資料來說明當時的蜀魏綜合國力對比,蜀漢主要地區僅巴蜀漢中等地,直到蜀亡時,只有戶28萬,人口94萬,軍隊約10萬。而當時魏國,有人口440萬,軍隊約60萬,力量對比差距明顯。
-
3 # 老宗說歷史
姜維九伐中原的戰果可以說是不錯的,大勝兩次,小勝三次,平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從戰果來看姜維的軍事指揮能力還是及格的。但是這些戰績只能說明姜維是一位優秀的戰術將領,在大的戰略方面就不夠看的了。
姜維九伐中原的失敗的真正原因分析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魏國實力強大,這是最根本的原因了。魏國地處中原,需要同時面對南方吳國,蜀國,北部的鮮卑,西北方向的羌族等勢力的威脅。可以說一個打四個也可以立於不敗之地,由此也能看出蜀國和魏國實力的差距了。
第二,北伐得不到蜀漢朝中重臣的支援。益州本土派的態度不用多說,從諸葛亮時代對於北伐就是反對意見。荊州派方面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也對姜維不滿意,兩人之間也有矛盾存在,由此可見姜維在荊州派內部得到的支援也有限。
第三,軍中手握實權的將領對於北伐也有不同意見。蜀漢後期軍中大將廖化,張翼,張嶷等人都勸說過姜維,但是姜維依舊一意孤行,張嶷更是為了就姜維脫困而戰死沙場。
第四,後主劉禪本身對於北伐也不太感冒,親信宦官黃皓一直和姜維不和,在大後方也給姜維捅刀子,安插親信閻宇等人進入軍中分割姜維的兵權,處處限制姜維的權力。這一切沒有劉禪的默許黃皓是不敢做的。
最後,姜維畢竟是一個外來戶,要在派系林立的蜀漢朝中站穩腳跟並掌握權力是很艱難的。要知道在諸葛亮死後(公元234年)到費禕遇刺(公元253年)這二十年的時間裡,姜維實力有限,處處受到費禕等人的壓制。費禕掌權時代姜維出兵北伐每次也就發兵萬餘人,小打小鬧而已,姜維處境之艱難可想而知。
外部敵人太強大,內部矛盾重重,處處受到掣肘,所以姜維北伐失敗是必然的。
回覆列表
可以先肯定的是姜維是有能力去為蜀國爭天下的。
理由如下:
一、是諸葛亮生前的賞識和重點培養物件,在諸葛亮的死後漸漸獨掌軍權。這說明了姜維
的潛力和才能。
二、多次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交手。北伐共大勝兩次、小勝三次、平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這說明了姜維的軍事能力和戰爭智慧足以在當時的三國有所作為的。
可是最終的結局卻是蜀國投降,後主劉禪“樂不思蜀”。姜維和鍾會反叛失敗,一同被魏軍所殺。
所以,姜維九伐中原失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第一個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蜀國國力弱小。
一個國家的國力包含了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人才儲備等。可是當時的蜀國經歷了夷陵大敗,諸葛亮北伐,再到姜維北伐的時候,蜀國早已經濟衰竭,政治混亂,戰力不濟,人才更是凋零殆盡.....蜀國滅亡已經是大勢所趨,“非戰之罪”。
第二個原因:朝堂不穩,君臣異心。
諸葛亮為了蜀國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亦勤勤謹謹努力治國,君臣精誠團結,共扶大業。
而姜維亦是盡心竭力地為蜀國服務,可是劉禪不是劉備。荒淫腐敗、懦弱無能、任用奸臣的君王,豈能信得過獨掌軍權,出征在外的大將。受鄧艾賄賂的宦官黃皓,因其受寵,肆意散佈謠言,說姜維“怨望天子,不久投魏”。結果便是姜維星夜被宣入朝,不得不放棄與魏軍鬥爭的有利局面......可惜,可嘆!
有人說姜維看不清局勢,空耗蜀國國力。有人說姜維上馬能殺敵,下馬卻沒有能力安邦......這些也許都是姜維北伐失敗的原因。但是爭一線生機和苟延殘喘坐等蜀國越來越弱直至滅亡,若你是姜維,你會怎麼選?
所以,姜維北伐中原失敗的真正原因便是後期的蜀國國力過於薄弱,其他的都是次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