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飛的劍
-
2 # 炒米視角
在《大明王朝》裡,並沒有誰更符合歷史原型。大王王朝只是一部以嘉靖晚年為背景的歷史架空劇,所有的事件都是藝術創作的。
劇中演化了一個合理模型,實際上更像如今很多的民營企業。由於企業老闆嘉靖“公私不分”,經常把企業當做自己的私產,所以自己的很多私人用度也奧秘企業賬戶裡出,而導致了一個經營困境。
本身這個企業是做外貿出口生意的,有著廣闊的外部業務市場。但是由於倭寇的斷絕了“海路”,導致業務下滑。公司本身面臨業務萎縮的狀態之下。
還要抽點一部分資金用於疏通銷售渠道,胡宗憲、戚繼光就是幹這活的;但是更多的資金竟然被花到了企業老闆嘉靖的私人業務上;這就導致了公司面臨財務狀況比較嚴重。
於是公司的總經理嚴嵩提出了一個貌似合理的方案,“改稻為桑”。也就是假設海外有個巨大市場,大幅度增加企業生產產能。並把這個政策定為公司的主要業務增長方向。
增加產能的本質實際上是需要擴大投入,但是公司根本沒有錢來繼續增加這方面的投入。於是總經理嚴嵩的嫡系人馬,便想了一個損公肥私的方法。那就是“毀堤淹田”,也就是強行停掉所有在生產的基礎業務產業部門,讓他們都來做外貿產業。
就在停掉基礎業務的同時,大量的基礎業務裝置和產能都可以落入總經理嚴嵩的嫡系手裡。他們可以趁機發大財。
但這個結果就造成了更大的損失,因為基礎業務停掉了,但外貿產業一時之間又缺乏資金投入,也做不起來。結果造成了大面積的停工和離職,公司開始出現區域性動盪。
於是企業老闆又安排副總經理負責的監理部門來徹查其中的貪腐問題。由於目前公司情況嚴峻,所以監理部門和總經理室也達成了妥協。暫時不要查得那麼嚴,避免問責過多,引起高層動盪。
但是有個叫海瑞的員工,是個“律師”,他熟悉企業法,一切都按照企業法來問責。這就立刻打破了整個私營企業的生態和諧了。也把貪腐分子逼到了牆角。眼看這個坎就要過不去了。結果嚴嵩的兒子投資部經理嚴世蕃提出來,只要處理那些監理部門的人,自己想辦法會讓公司渡過難關。
結果監理問責的事情被暫停了,嚴世蕃透過內部節流的方式(就是讓貪汙的吐出一些),很快解決了公司的燃眉之急。
但是就在嚴世蕃準備向監理層動手的時候,嘉靖出爾反爾,一下子將嚴世蕃瘋全部罷免問責了。
本來嘉靖以為事情到這裡結束了,準備依然我行我素。但是海瑞卻沒有住手,他甚至揭露了企業亂象的根源在於公司老闆嘉靖。
嘉靖一開始是非常不認同海瑞的,也非常震驚,因為這個企業算是他創辦的,也曾經輝煌過。外怎麼定責也定不到自己頭上。
於是非常生氣要開除海瑞,但是後來知道海瑞辭職報告都寫好了來的。
嘉靖終於認真地看了海瑞的建議,而且看了一百遍,慢慢地意識到企業管理還得靠法制,自己錯了,但是來不及了,因為快要退休了,所以把企業改革的希望寄託在接班人裕王身上。
在劇中所有的角色都是符號,只代表實際歷史人物留在史書中的其中一面形象。嘉靖是個企業老闆,就是一切的主宰,對任何事情不表態,讓下屬去猜,讓下屬去擔責;為了自己的私利,可以縱容貪腐,也可以隨時拿清流去查貪腐;
裕王代表權力交接的下一代,代表著摻雜著自保的“正義”;
嚴嵩就是替嘉靖“背鍋”的典型;他的兒子嚴世蕃就是貪腐的代表;
前半局的主角胡宗憲,他就是一個“心學傳人”的代表。身處尷尬處境,卻一心為企業為員工;
後半局的主角海瑞,就是一個執著的推廣“企業法”的“律師”。
在劇中,海外是一定有一個巨大的市場的;嘉靖公司的錢一定是從海外客商的手裡掙來的;倭寇一定是日本人,他們存在的意義就是干擾大明對外銷售渠道暢通;胡宗憲一定是在黑暗裡求光明的;戚繼光打倭寇是必定會贏的;裕王一定是正義的;嘉靖一定是會反悔的。
瞭解歷史上大明海禁的原因以及倭寇的本質,就知道這只是電視劇而已,雖然非常經典,但是真的不是歷史。
回覆列表
符合歷史原型的應該是胡宗憲吧!
電視裡,把嚴嵩寫的太好了,並沒有大錯,並不像一個大奸大惡之徒,倒想一個維護自己勢力的人,兇惡少了一點,對不起他大奸臣的名頭!
徐階有受氣了一點,又要應付皇帝,又要應付嚴黨,高拱沒事的時候還給他臉色,這對不起他次輔的身份。
劇中的的皇帝,嘉靖更是離譜,在劇中他是一個玩弄權術的人,主要目的是為了平衡官宦,嚴黨,太子等人的勢力。
感覺他的智商是劇中人物最高的,這實在對不起他在歷史上昏君的頭銜。
劇中的海瑞是一個愛國愛民的人,不畏強權,敢和皇帝硬槓的人,這一點符合歷史。但是他比較通達機變,這就不是海瑞了。
歷史上的海瑞是個二楞子,直來直去的人,和通達變沒關係!
只有胡宗憲不錯,抵禦倭寇,愛國愛民,有自己的主張,而且學問深厚,這才對得起他心學大師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