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江南逢李龜年》賞析
【作者】陳才智
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題解
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五年(770),也就是杜甫去世的那一年。李龜年是盛唐時期聲名赫赫的音樂家,但其生卒、籍貫、出身等均已不詳。我們只知道他生活在唐玄宗開元至代宗大曆年間,擅長歌唱,還會作曲,對地方音樂也相當熟悉。有一次,他在岐王府聽見有人彈琴,就說:“這是秦地的音樂。”過了一會兒,他又說:“這是楚地的音樂。”岐王聽了很驚訝,到簾幕後面一問,果然如此。憑藉其過人的音樂技藝,李龜年受到喜愛音樂的唐玄宗的賞識,“特承顧遇,於東都大起第宅,膺侈之制逾於公侯”。安史之亂後,李龜年流落江湘,每遇良辰勝景,為人歌數闋,座中聞之,莫不掩泣罷酒(《明皇雜錄》)。
大曆五年暮春時節,在闊別四十多年以後,流落江南的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長沙),與同樣流落異鄉的李龜年偶然相逢。這時,唐王朝由於遭受了八年的安史之亂,整個社會已經從“開元盛世”那樣的繁榮昌盛迅速跌落下來。面對苦難的現實、淒涼的晚境和曾經輝煌一時的舊交,杜甫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極具情韻的七言絕句,抒發了動盪時代有著不平凡經歷的故人重逢時的深痛感觸,暗寓著對往昔的無限眷戀,對現實的深沉慨嘆,以及對昔盛今衰、人情聚散的千般感觸。
句解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當年在岐王宅裡,常常見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賞你的藝術。開頭二句雖然是在追憶昔日與李龜年的接觸,流露的卻是對開元全盛日的深情懷念。下語似乎很輕,含蘊的情感卻很重。“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唐睿宗(李旦)的兒子李範,封岐王,以好學愛才著稱,雅善音律。“崔九”,名滌,是中書令崔湜的弟弟,經常出入皇宮,是唐玄宗的寵臣,曾任秘書監。他在同族弟兄輩中排行第九,故稱崔九。“岐王宅”、“崔九堂”,彷彿信口道出,但在當事者心目中,這兩個開元鼎盛時期文藝名流經常雅集之處,它們的名字,就足以勾起昔日的美好回憶。當年出入其間,接觸李龜年這樣的藝術明星,是很尋常的,可是現在回想起來,卻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夢境了。兩句詩在迭唱和詠歎中,好像是要拉長回味的時間似的。這裡蘊含的天上人間之感,需要結合下兩句才能品味出來。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風光,沒有想到落花時節能巧遇你這位老相識。昔日不再。夢一樣的回憶,改變不了眼前的無奈。後兩句對國事凋零、藝人顛沛流離的感慨,概括了整個開元時期的滄桑鉅變。風景秀麗的江南,在和平時代,原是詩人們所向往的快意之遊的所在。如今真正置身其間,面對的卻是滿眼凋零的落花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藝人。“落花時節”,既是即景書事,也是有意無意之間的寄興。熟悉時代和杜甫身世的讀者,定會從中聯想起世運的衰頹、社會的動亂和詩人的衰病漂泊,而絲毫不覺得詩人在刻意設喻。因而,這種寫法顯得渾成無跡。“正是”和“又”這兩個虛詞,一轉一跌,更在字裡行間,寓藏著無限感慨。
評解
這首七言絕句膾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創作生涯中的絕唱,歷代好評眾多,如清代邵長蘅評價說:“子美七絕,此為壓卷。”《唐宋詩醇》也說,這首詩“言情在筆墨之外,悄然數語,可抵白氏(白居易)一篇《琵琶行》矣。……此千秋絕調也。”
此詩撫今思昔,世境之離亂,年華之盛衰,人情之聚散,彼此之淒涼流落,都濃縮在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語言極平易,而含意極深遠,包含著非常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凝結著四十多年的時代滄桑、人生鉅變。那種昔盛今衰,構成了尖銳的對比,使人感到詩情的深沉與凝重。清代黃生《杜詩說》評論說:“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絕。見風韻於行間,寓感慨於字裡。即使龍標(王昌齡)、供奉(李白)操筆,亦無以過。乃知公於此體,非不能為正聲,直不屑耳。有目公七言絕句為別調者,亦可持此解嘲矣。”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賞析
【作者】陳才智
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題解
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五年(770),也就是杜甫去世的那一年。李龜年是盛唐時期聲名赫赫的音樂家,但其生卒、籍貫、出身等均已不詳。我們只知道他生活在唐玄宗開元至代宗大曆年間,擅長歌唱,還會作曲,對地方音樂也相當熟悉。有一次,他在岐王府聽見有人彈琴,就說:“這是秦地的音樂。”過了一會兒,他又說:“這是楚地的音樂。”岐王聽了很驚訝,到簾幕後面一問,果然如此。憑藉其過人的音樂技藝,李龜年受到喜愛音樂的唐玄宗的賞識,“特承顧遇,於東都大起第宅,膺侈之制逾於公侯”。安史之亂後,李龜年流落江湘,每遇良辰勝景,為人歌數闋,座中聞之,莫不掩泣罷酒(《明皇雜錄》)。
大曆五年暮春時節,在闊別四十多年以後,流落江南的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長沙),與同樣流落異鄉的李龜年偶然相逢。這時,唐王朝由於遭受了八年的安史之亂,整個社會已經從“開元盛世”那樣的繁榮昌盛迅速跌落下來。面對苦難的現實、淒涼的晚境和曾經輝煌一時的舊交,杜甫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極具情韻的七言絕句,抒發了動盪時代有著不平凡經歷的故人重逢時的深痛感觸,暗寓著對往昔的無限眷戀,對現實的深沉慨嘆,以及對昔盛今衰、人情聚散的千般感觸。
句解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當年在岐王宅裡,常常見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賞你的藝術。開頭二句雖然是在追憶昔日與李龜年的接觸,流露的卻是對開元全盛日的深情懷念。下語似乎很輕,含蘊的情感卻很重。“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唐睿宗(李旦)的兒子李範,封岐王,以好學愛才著稱,雅善音律。“崔九”,名滌,是中書令崔湜的弟弟,經常出入皇宮,是唐玄宗的寵臣,曾任秘書監。他在同族弟兄輩中排行第九,故稱崔九。“岐王宅”、“崔九堂”,彷彿信口道出,但在當事者心目中,這兩個開元鼎盛時期文藝名流經常雅集之處,它們的名字,就足以勾起昔日的美好回憶。當年出入其間,接觸李龜年這樣的藝術明星,是很尋常的,可是現在回想起來,卻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夢境了。兩句詩在迭唱和詠歎中,好像是要拉長回味的時間似的。這裡蘊含的天上人間之感,需要結合下兩句才能品味出來。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風光,沒有想到落花時節能巧遇你這位老相識。昔日不再。夢一樣的回憶,改變不了眼前的無奈。後兩句對國事凋零、藝人顛沛流離的感慨,概括了整個開元時期的滄桑鉅變。風景秀麗的江南,在和平時代,原是詩人們所向往的快意之遊的所在。如今真正置身其間,面對的卻是滿眼凋零的落花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藝人。“落花時節”,既是即景書事,也是有意無意之間的寄興。熟悉時代和杜甫身世的讀者,定會從中聯想起世運的衰頹、社會的動亂和詩人的衰病漂泊,而絲毫不覺得詩人在刻意設喻。因而,這種寫法顯得渾成無跡。“正是”和“又”這兩個虛詞,一轉一跌,更在字裡行間,寓藏著無限感慨。
評解
這首七言絕句膾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創作生涯中的絕唱,歷代好評眾多,如清代邵長蘅評價說:“子美七絕,此為壓卷。”《唐宋詩醇》也說,這首詩“言情在筆墨之外,悄然數語,可抵白氏(白居易)一篇《琵琶行》矣。……此千秋絕調也。”
此詩撫今思昔,世境之離亂,年華之盛衰,人情之聚散,彼此之淒涼流落,都濃縮在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語言極平易,而含意極深遠,包含著非常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凝結著四十多年的時代滄桑、人生鉅變。那種昔盛今衰,構成了尖銳的對比,使人感到詩情的深沉與凝重。清代黃生《杜詩說》評論說:“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絕。見風韻於行間,寓感慨於字裡。即使龍標(王昌齡)、供奉(李白)操筆,亦無以過。乃知公於此體,非不能為正聲,直不屑耳。有目公七言絕句為別調者,亦可持此解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