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貳一橙
-
2 # 蘇沉船
問題的想法簡直本末倒置,戰爭是政治的延續,經濟是戰爭的基礎,《孫子兵法》第一句話就是:“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又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連內政都不管,何談知己?
蜀漢後期行政混亂,國力銳減,百姓面有菜色,正是因為劉禪、姜維不察存亡之道,無度北伐所造成的惡果。諸葛亮要像他們這麼搞,留下的就是千古罵名,不僅北伐不會成功,很大機率會讓國家亡於自己手中。
諸葛亮有個侄子諸葛恪後來做了吳國的丞相,他因為不顧國中反對,勞師動眾舉兵二十萬北伐,落下的後果是民心喪失,最終慘遭滅門之禍。當年諸葛亮聽說孫權讓諸葛恪管理糧草排程的內政事務,諸葛亮立刻寫信給陸遜,認為諸葛恪性格疏忽,糧草排程這種大事交給諸葛恪管理,諸葛亮遠在千里之外都感到不安,讓陸遜轉告孫權這個憂慮。於是孫權讓諸葛恪統領軍隊,不再管內政的事情。
從諸葛恪失敗的原因就能明白諸葛亮為何把內政放在最主要位置,一是諸葛亮深刻明白一切軍國大事都必須以國政平穩為基礎,二是後人最為推崇的是諸葛亮正兵之道,堂正講究的是裝備精良、糧草充盈,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有十萬大軍的,戰敗後諸葛亮反思是因為兵多而不精,對蜀軍進行最佳化裁軍,往往蜀軍的戰鬥力很高,迫得司馬懿往往沒法跟他正面交鋒。
要保證這麼一支軍隊的戰鬥力,最主要的就是保證後勤,保證後勤就非得內政平穩,故說諸葛亮以治戎為長。除去缺乏大規模騎兵的劣勢,蜀軍的戰鬥力已經無可挑剔。
《武經總要》總要評論:“昔諸葛亮推衍八陣,得其新意,以巴蜀弱卒數萬,東屯渭水,天下震動。司馬宣王以十萬之眾抗之,堅壁不敢出。會亮死,僅能取勝。馬隆以步卒三千,案八陣圖,轉戰千里,破者機能數萬騎之眾,以復涼州。今謂二人為庸將,可乎?謂不為戰陣之陣,可乎?此筌之不足為準也。”
明代人李塨說:“李藥師破突厥,馬隆討樹機能,皆以正兵,是千古最知兵者。”“正兵法度森嚴,無隙可乘,誰敢邀堂堂而擊正正,以取滅亡之禍歟?”雖然沒提諸葛亮,但所言正兵是千古最知兵者,而諸葛亮歷來就以正兵被推崇,可明白諸葛亮真就最知兵法。
諸葛亮以蜀漢國力的侷限性,已經把一切條件利用到極致,高度投入軍事,卻能讓百姓對他的執政沒有怨恨,說明諸葛亮時刻體察民情,妥善調整政策,不像諸葛恪那樣完全不顧民情舉兵。而後姜維過度用兵,於段谷戰敗,招致蜀國百姓怨罵,就是忽略國情所導致。
現在太多人以為打仗就是用奇謀妙招擊敗敵方,總以為在帷幄中調兵遣將就能擊敗敵人,不想好好整頓軍隊,保證裝備質量和士兵的訓練才是一切的基礎。戰爭可以演變出許多奇妙的戰術,準備充足的軍隊更能保障戰術妥善的事實。
道理就是這麼簡單,不管內政進行北伐,蜀漢的結局就是答案。
回覆列表
在蜀漢滅亡的前夕,劉禪是把蜀漢土地人口表交給鄧艾的,裡面就清楚地記錄著蜀漢當時尚且有將近十萬的軍隊。當然即使諸葛亮不需管內政和其他的政務,這十萬軍隊在諸葛亮手上也是不能北伐成功的。
十萬軍隊並不能完全用於北伐蜀漢的危險並不是只來自北方,所以軍隊並不能全部用於北伐。先不管南中,永安這些駐兵場所不說,也不是問題討論的範圍,就是漢中一地,諸葛亮北伐也需要留下一些部隊駐守,尤其是漢中和陽平關,那是蜀漢的咽喉之地,必須留下重兵強將把守才能放心。
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割據隴右,從而慢慢蠶食整個涼州,這就決定了諸葛亮北伐的限制性,他不能把這十萬軍隊來場豪賭,只能打一地守一城,慢慢地拿到地盤。
諸葛亮軍事不行,用人不明一般公開認為,諸葛亮強於內政,軍事方面是較弱,尤其是奇兵險謀方面,更是他能力的短板,所以他不用子午谷奇謀。諸葛亮用人方面也不是很好,所謂事必躬親也不是一個合格領導者該做的,雖然他給劉禪推薦了很多人才,但費禕就是一個和稀泥的和事老,最後還被刺殺了。郭攸之就一句“志慮忠純”然後就沒了下文,將軍向寵是諸葛亮唯一一個看重的將才,結果就是這位“將才”率領著蜀漢精銳的親衛軍去平叛還死在了敵軍之中。
同樣,馬謖失街亭,魏延和楊儀不共戴天,諸葛亮除了蔣琬,姜維之外,所看重的其他人或死或消,根本不能保證北伐的成功機率。
綜上所述,諸葛亮北伐不能成功一場戰爭的勝利關鍵從來就不是一個方面就能決定的,內政,外交,將帥,兵械,軍隊,地理,氣候,人心都會影響到最終結果。諸葛亮即使不需要管理內政,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制約,尤其是將帥和人心,諸葛亮手裡就只有魏延,王平等人,後期加一個姜維,而曹魏方面則源源不斷,曹真,張郃,司馬懿,郭淮等,後期的鄧艾,鍾會,這還不包括東方地區的文聘,滿寵等名將。
而且當時社會人心也已向曹不向漢了,蜀地土族就是北伐最大的絆腳石,至於最重要的魏明帝曹睿也絕非劉禪等人可比,可以說諸葛亮北伐不是輸給曹真,張郃,而是敗給了曹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