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是始建於清朝的大型皇家園林,佔地面積3.5平方千米,建築面積二十萬平方米,地域規模之大,技藝之高超,建築場景之豐富,景物多不勝數,素有萬園之園的美稱。經過清代一百多年期間幾朝皇帝不斷修繕和拓建,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稱其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清歷代皇帝每年盛夏便到此處避暑,處理軍政事務。甚至可以說它是集齊了中國幾千年造園藝術的大成,曾經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在經過八國聯軍的洗劫搶掠焚燒之後,富麗堂皇的圓明園終變成一片廢墟,也成了每個華人午夜夢迴時分,揮之不去的傷痛。
請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銅,用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給它上上下下綴滿寶石,披上綢緞,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後宮,造城樓,裡面放上神像,放上異獸,飾以琉璃,飾以琺琅,飾以黃金,施以脂粉,請同是詩人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再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加上成群的天鵝、朱鷺和孔雀,總而言之,請您假設人類幻想的某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廟、是宮殿,其實是一個世間獨一無二的奇蹟,那就是這座名園。(維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於高城居)
圓明園也叫圓明三園, 是由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組成,坐落於現在的北京西北郊。17世紀,滿族在中原取得政權,並建立了清朝,在入關後,統冶者對北京炎熱乾燥的氣候感到不適應,在早年間,為了防火,更是把宮牆越砌越高,而皇帝們有些厭倦高牆內的宮廷生活,便都熱衷於修建園林。
北京的西郊,有連綿不斷的山峰,泉水跟大大小小的湖泊沼池,形成了自然的風景區。前朝時期,帝王們便在這裡修建行宮。秀麗的自然風景吸引了大量的遊人,一些達官貴人也佔據此處土地,建立起別墅樓亭。空曠的西郊成了名噪一時的園林薈集之地,清朝的皇帝也是看中了這裡,在這裡大規模建造行宮園林。
圓明園是由康熙帝提匾命名,而雍正帝解釋為“圓”表示品德圓滿無缺,“明“表示政策業績光明普照,可以說是封建時代對明君的理想要求。圓明園的興建主要在康熙與雍正年間,擴建後面積達到三千畝,每個景區內皆有雄偉的建築,靈巧的樓亭,假山、湖泊跟河流。在乾隆帝繼位後,調整了園林的景觀,增加了建築群,在圓明園的東面跟東南面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統稱圓明三園。
圓明三園之一的綺春園,最早叫交輝園,後被乾隆歸入圓明園,正式定名為綺春園。綺春園初始就有千畝的規模,是清帝園居的主要園林之一,園內景區有五十多處,懸掛匾額的建築有百餘座,一直是皇太后與皇帝的園居範圍。
長春園則以大型的水景為主體,水面面積佔到全園面積的三分之二,藏經、誦經、做佛事的經堂規模富麗宏大。由乾隆皇帝精心規劃設計,是為了自己退位之後居住而建造,歷時六年,園景中西合璧,其中很多建築,是乾隆皇帝南巡遊歷回來之後仿製的,其中有園中園和建築景群約20處,包括了仿蘇州的獅子林、南京瞻園的如園和杭州西湖的小有天園等園林。在長春園的北區,還引入了一系列歐式園林建築,由西方傳教士設計指導,中國匠師建築。
圓明園內還有大量稀有動植物與典藏的文物,一年四季競相開放的花卉,珍稀的白猿、仙鶴、五色錦鯉,光養鳥籠一處常年籠養的鳥類就有四百多隻。園內收藏的名人字畫,歷史典籍,金銀珠寶數不勝數,園內所擁有稀世文物的具體數量沒有明確的記錄始終是個謎,但依然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館、藝術館。
1856年,英法聯軍在沙俄與美國的支援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10月6日侵略軍闖入並佔領了圓明園,在入園的第二天後英法侵略軍就不能抵抗園內物品的誘惑,軍官和士兵們都成群結夥衝上前去搶劫園中的金銀財寶和文化藝術珍品,陷入瘋狂搶劫與破壞的狀態。在法軍的帳篷裡裝滿了各種各樣異常華麗的鐘表,到處是綢緞與刺繡品,一個二等兵掠奪的財富,足夠他享用一生。
他們為了搶奪財物,大打出手,甚至發生械鬥。他們在脖子上掛著翡翠項鍊,披著半身的綾羅綢緞,大口袋裡裝滿紅藍寶石,珍珠與玉石,帽子裡放滿金條金葉,扛著景泰藍瓷器,邊走邊灑落在滿地高階綢緞上。除了大肆掠奪外,士兵們手執木棍,將不能帶走的東西通通砸爛。
1860年10月9日聯軍暫時撤離圓明園,兩天後,英軍再次入園洗劫,10月18日,三千多人的侵略軍直赴圓明園縱火焚燒,大火整整燒了三天三夜,黑煙籠罩在皇城久久不能散去。
清朝滅亡之後,圓明園的遺物又被民國初期的各路軍閥當成取之不盡的建築材料場。圓明園遺物散落到各處,但凡能用作建築材料的東西,如磚瓦,石條,金屬管道等都被搜刮的乾乾淨淨。在日寇佔領期間,因為糧食緊缺,鼓勵農戶開荒,農戶們陸續進入圓明園內平山填湖,開田種稻,清初盛世花費了一百多年時間苦心經營的湖山之貌,面目全非蕩然無存。
如今,破碎的石柱靜靜的佇立在這片廢墟之上,無聲的講述著那場漫天的大火,那座金碧輝煌的宮殿,那些曾經發生在這裡的醜陋罪行,一次次的提醒我們,警告我們,要保持警惕,不要狂妄自大,落後就要捱打。
圓明園是始建於清朝的大型皇家園林,佔地面積3.5平方千米,建築面積二十萬平方米,地域規模之大,技藝之高超,建築場景之豐富,景物多不勝數,素有萬園之園的美稱。經過清代一百多年期間幾朝皇帝不斷修繕和拓建,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稱其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清歷代皇帝每年盛夏便到此處避暑,處理軍政事務。甚至可以說它是集齊了中國幾千年造園藝術的大成,曾經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在經過八國聯軍的洗劫搶掠焚燒之後,富麗堂皇的圓明園終變成一片廢墟,也成了每個華人午夜夢迴時分,揮之不去的傷痛。
請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銅,用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給它上上下下綴滿寶石,披上綢緞,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後宮,造城樓,裡面放上神像,放上異獸,飾以琉璃,飾以琺琅,飾以黃金,施以脂粉,請同是詩人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再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加上成群的天鵝、朱鷺和孔雀,總而言之,請您假設人類幻想的某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廟、是宮殿,其實是一個世間獨一無二的奇蹟,那就是這座名園。(維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於高城居)
圓明園也叫圓明三園, 是由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組成,坐落於現在的北京西北郊。17世紀,滿族在中原取得政權,並建立了清朝,在入關後,統冶者對北京炎熱乾燥的氣候感到不適應,在早年間,為了防火,更是把宮牆越砌越高,而皇帝們有些厭倦高牆內的宮廷生活,便都熱衷於修建園林。
北京的西郊,有連綿不斷的山峰,泉水跟大大小小的湖泊沼池,形成了自然的風景區。前朝時期,帝王們便在這裡修建行宮。秀麗的自然風景吸引了大量的遊人,一些達官貴人也佔據此處土地,建立起別墅樓亭。空曠的西郊成了名噪一時的園林薈集之地,清朝的皇帝也是看中了這裡,在這裡大規模建造行宮園林。
圓明園是由康熙帝提匾命名,而雍正帝解釋為“圓”表示品德圓滿無缺,“明“表示政策業績光明普照,可以說是封建時代對明君的理想要求。圓明園的興建主要在康熙與雍正年間,擴建後面積達到三千畝,每個景區內皆有雄偉的建築,靈巧的樓亭,假山、湖泊跟河流。在乾隆帝繼位後,調整了園林的景觀,增加了建築群,在圓明園的東面跟東南面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統稱圓明三園。
圓明三園之一的綺春園,最早叫交輝園,後被乾隆歸入圓明園,正式定名為綺春園。綺春園初始就有千畝的規模,是清帝園居的主要園林之一,園內景區有五十多處,懸掛匾額的建築有百餘座,一直是皇太后與皇帝的園居範圍。
長春園則以大型的水景為主體,水面面積佔到全園面積的三分之二,藏經、誦經、做佛事的經堂規模富麗宏大。由乾隆皇帝精心規劃設計,是為了自己退位之後居住而建造,歷時六年,園景中西合璧,其中很多建築,是乾隆皇帝南巡遊歷回來之後仿製的,其中有園中園和建築景群約20處,包括了仿蘇州的獅子林、南京瞻園的如園和杭州西湖的小有天園等園林。在長春園的北區,還引入了一系列歐式園林建築,由西方傳教士設計指導,中國匠師建築。
圓明園內還有大量稀有動植物與典藏的文物,一年四季競相開放的花卉,珍稀的白猿、仙鶴、五色錦鯉,光養鳥籠一處常年籠養的鳥類就有四百多隻。園內收藏的名人字畫,歷史典籍,金銀珠寶數不勝數,園內所擁有稀世文物的具體數量沒有明確的記錄始終是個謎,但依然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館、藝術館。
1856年,英法聯軍在沙俄與美國的支援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10月6日侵略軍闖入並佔領了圓明園,在入園的第二天後英法侵略軍就不能抵抗園內物品的誘惑,軍官和士兵們都成群結夥衝上前去搶劫園中的金銀財寶和文化藝術珍品,陷入瘋狂搶劫與破壞的狀態。在法軍的帳篷裡裝滿了各種各樣異常華麗的鐘表,到處是綢緞與刺繡品,一個二等兵掠奪的財富,足夠他享用一生。
他們為了搶奪財物,大打出手,甚至發生械鬥。他們在脖子上掛著翡翠項鍊,披著半身的綾羅綢緞,大口袋裡裝滿紅藍寶石,珍珠與玉石,帽子裡放滿金條金葉,扛著景泰藍瓷器,邊走邊灑落在滿地高階綢緞上。除了大肆掠奪外,士兵們手執木棍,將不能帶走的東西通通砸爛。
1860年10月9日聯軍暫時撤離圓明園,兩天後,英軍再次入園洗劫,10月18日,三千多人的侵略軍直赴圓明園縱火焚燒,大火整整燒了三天三夜,黑煙籠罩在皇城久久不能散去。
清朝滅亡之後,圓明園的遺物又被民國初期的各路軍閥當成取之不盡的建築材料場。圓明園遺物散落到各處,但凡能用作建築材料的東西,如磚瓦,石條,金屬管道等都被搜刮的乾乾淨淨。在日寇佔領期間,因為糧食緊缺,鼓勵農戶開荒,農戶們陸續進入圓明園內平山填湖,開田種稻,清初盛世花費了一百多年時間苦心經營的湖山之貌,面目全非蕩然無存。
如今,破碎的石柱靜靜的佇立在這片廢墟之上,無聲的講述著那場漫天的大火,那座金碧輝煌的宮殿,那些曾經發生在這裡的醜陋罪行,一次次的提醒我們,警告我們,要保持警惕,不要狂妄自大,落後就要捱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