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獨立思考的人
-
2 # 狐狸媽的碎碎念
因為身邊發生過類似的事情,我說下我自己的看法。
如果孩子抑鬱已經產生,個人覺得不應該糾結是誰的錯或者是單單分析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而是在第一時間帶孩子去正規、專業的心理治療機構去治療。醫生在看診的過程中會給出專業的診斷,比如,抑鬱的程度,抑鬱的成因,怎麼做。
起碼,我們要先把抑鬱可能帶來的後果給避免了,畢竟抑鬱症不及時治療後果會很嚴重的。
然後,父母再一邊遵醫囑輔助孩子配合治療,一邊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出了問題。比如,是不是平時對孩子的陪伴不多,關心不夠,對孩子上網沒有做到正面的引導和管教,沒有闡明網路的利害等等,然後去改正不足,解決問題。
之前,我媽跟我講了一個真實而又悲痛的故事。我媽一個老朋友的兒子跳河死了。我媽說這個孩子是因為染上了網癮,後來得了特別嚴重的抑鬱症治不好才跳河的。
這個老朋友之前跟我媽說,因為老公跑車,她自己呢,對孩子從小也溺愛,要什麼給什麼。後來發現他喜歡上網要去管的時候,十幾歲的小夥子很叛逆,根本不聽,後來孩子網癮越來越大,學不上了,除了吃睡就是掛在網上玩遊戲。後來性情變得很古怪,經常控制不住發脾氣。找心理醫生看,也沒效果。有一天夜裡,家長怎麼做都找不到他,報警找到的時候這個孩子已經沒有生命體徵了。
所以對於已經患了抑鬱的孩子,一定要引起重視,第一時間帶孩子治療,避免病情進一步發展。然後才是找問題的原因,去補救。
我們所有做父母的,也應該以此為戒,多陪伴、關心孩子,跟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溝通關係,讓孩子有愛的陪伴,同時給孩子建立一個正確的網路觀,平時多做正確的引導,防止孩子染上網癮。
(網路圖片)
-
3 # 六月沐風2018
網癮少年多半是缺乏父母關愛的緣故,內心缺乏來自於親密關係的安全感和富足感。只能寄希望於虛妄的網路世界。出現這類問題家長若繼續不管不顧,後果將難以想象。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行為問題的出現都不是一天兩天導致的。這個時候不能只在孩子身上找原因。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家長。改變也要從家長開始。
與其多方求醫不如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在對待孩子這個問題上,任何的權威理論都及不上父母的笑臉和陪伴。已經達到抑鬱的程度,那必須是醫學治療與父母加倍關愛相結合,缺少任何一樣都不能完全起到作用。但是這兩者之間,治療手段只能居於輔助地位。切不可本末倒置。
有很多家長以為給孩子提供了富足的物質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殊不知這恰恰是最微不足道的方面。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父母的參與和引導是主方向,其他一切均只能算作錦上添花。解鈴還須繫鈴人,關上這道門的是家長,開啟這道門的也只能是家長。透過日常陪伴和與孩子加強溝通,先把孩子從虛擬世界拉回現實才是當前最緊要的事。當孩子的內心被關心被愛點亮,則問題迎刃而解。
願家長們真的會去用心對待孩子的問題,不要到出了問題又一味地交給專家交給醫院。就像很多網癮孩子,學習跟不上家長也只是想著報班把他丟給機構去補習。完全沒有從根本上給予孩子幫助。一切沒有“對症下藥”的努力都是徒勞。
-
4 # 雲舒做最好的自己
小孩子自制能力很差,網路遊戲、電影、動畫片很容易讓人沉迷,往往被視為洪水猛獸,家長遠遠避之。
其實在5g時代即將到來,人工智慧逐漸普及,在這個到處都散播著觸屏的時代,想讓孩子完全與網路隔絕幾乎是不可能的。
其實對於孩子上網,一味的堵並不是辦法。我們也從年幼的時候過來的,父母越是不讓做的事情,孩子就會覺得神秘,就越想一探究竟。越是禁止的東西,一旦有機會接觸,越會沉迷的一發不可收。
所以對於孩子上網,引導是關鍵。允許還上網,每天給孩子一定的時間自由上網,與孩子約定不能涉足不健康的領域,多與孩子探討網上的內容。
但是一旦孩子網路上癮,不受家長控制了,該怎麼辦呢?
1.想辦法走進孩子的世界。孩子網路成癮,越是阻止,他們就越是牴觸。這時我們可以先放鬆下來,不要急於馬上禁止孩子上網,跟孩子聊一些網路上的內容,最好是跟孩子一起上網,知己知彼,知道孩子的興趣點在哪裡,開啟和孩子對話的橋樑。
2.引導孩子培養新的興趣。在與孩子真心溝通後,適當引導孩子培養新的興趣,比如音樂,健身,體育運動等等,透過其他有意思的事情,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逐漸減少孩子上網的時間。
3.以身作則鼓勵孩子樹立學習信心。在上網問題上,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不能每天在孩子面前抱著手機。其次要逐漸的引導孩子制定一個學習上容易達成的小目標,讓孩子在學習上有打遊戲一般升級打怪得獎勵的體驗,慢慢的給孩子樹立學習的興趣和信心,讓孩子把精力轉移到學習上來。
關於網路成癮的說法,很多人都不贊同。其實對於孩子來說,愛好和成癮只是家長的一念之間。耐心好好引導,相信孩子可以慢慢走上正途。
-
5 # 自在的心若菩提
孩子網癮屬於偏差行為,我們常說所有的偏差行為都是對未被滿足的愛的呼喚,網癮的孩子一般是父母比較忙對孩子缺乏陪伴和關注,在孩子心裡覺得自己不重要,是不被愛的,所以沉迷於網路虛擬的世界裡宣洩自己的情緒,父母要做的是首先無條件的接納孩子,多帶孩子戶外活動,看場電影,每晚出去散散步溝通溝通,告訴孩子父母是愛你的,父母生氣你的行為,不是不愛你這個人,父母相信你一定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
6 # 夏與葉
可以讓他先把網路一些關於網路的全部給刪掉,然後呢,把它電子產品全部沒收,然後在認真進入學習,等把學習高嗯提高了,然後再規定幾天什麼時候玩手機,或者玩電腦等等電子產品,都可以,但是學習的時候都要學習,也可以讓妹妹計劃一個學習表,然後呢,再把一些學習內容和玩分開就行了。
-
7 # 黃勇翔柔荷
小孩子其所以有一個讓大人〈包括父母、長輩、老師等)們認為不正當的行為習慣,其根源是內心缺少愛。他(她)們為了獲得所需要的愛,故反其大人的期盼而行之。
找到了根源,其實就是大人,最主要的是父母,要給予小孩子真正有效的陪伴,要用心靈的溝通,要給予全身心的陪伴才叫真正的愛。這是一種全身心的臨在。能夠每天給予十分鐘也是很好的。而不是一邊嘴上交流卻手上玩著手機。看上去是帶孩子出去玩,實則是讓孩子自己去瘋。等等這樣的狀況不叫陪伴,只是一種應付。
所以,要想解決孩子的網隱,首先要調整父母的心態和思維模式、行為習慣。
-
8 # 翊遠教育
影響孩子教育效果的因素“遺傳”“環境”和“教育”“個人主觀能動性”,網癮肯定和遺傳構不成聯絡。主要是由於“環境”“教育”和“主觀能動性”相關。
造成這種情況的可能原因“環境”——家庭環境:父母關係怎樣,對孩子給予的關注夠不夠?
學校環境; 周圍小夥伴是否有網癮?
“教育”——家庭教育:父母對於孩子上網的看法和平時的教育是何種模式?
學校教育:是否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網路觀?
“主觀能動性”——孩子性格,處事方式,以及積極性和主動性怎樣?
針對以上三方面可以提出以下策略1.首先要父母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給與孩子足夠的關心和指導;
2.父母的教育方式應該更偏向於“朋友”型,多積極引導,少權威壓制。平等交流對話,才能讓孩子走出抑鬱;
建議學校中不要將網路妖魔化宣傳,正確客觀地看待網路,引導學生正確上網;
3.孩子如果是偏內向型人格的話,儘量帶孩子去參加社團活動或者公益活動,鍛鍊孩子交流合作能力,與社會形成一個積極的良性粘合;培養一項其他興趣愛好(建議從孩子擅長的方向入手),多鼓勵,激發孩子近一步學習的熱情,轉移對網路的注意力。
-
9 # 瘋車的小夥子
作為過來人,我回答一下,以前我也有網癮,但是自己克服了,走過這條路才懂得其中的狀況,真的當時一有時間就上網上網上網,現在回憶起來真的覺得很傻,現在出來工作後,電腦放面前都不知道幹什麼好,你可以讓她玩一段時間,毫無節制的玩一段時間,真的自然就會膩了,會連碰都不想碰,就好像你喜歡吃一種食物,我每天都讓你吃,很容易就會膩了。
-
10 # 陪伴孩子度過叛逆期
孩子沉迷手機,最大的責任還是在於家長吧。作為監護人的角色,家長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有著一定的義務,很多家長在孩子接觸手機的時候不在意,不去約束,等過一段時間,發現孩子沉迷手機,影響到學習,影響到正常的生活的時候,再去約束,往往會發生親子問題,甚至不少新聞都有報道,因為手機親子之間的悲劇。
這麼多前車之鑑警惕我們,孩子教育問題不要有僥倖心理,家長該負的責任一定要負,現在沒反映,遲早會來的。
如果孩子沉迷手機,不上學之後,家長還有辦法嗎?當然有啊,建立手機網路、學習、作息、運動等的界限。希望家長不要再走無條件接納的錯誤道路了,只會耽誤孩子,得不償失。也不要再去試什麼叛逆網癮學校之類的了,不要做一些後悔一生的決定。
回覆列表
我曾經就是個網癮少年,這要靠自己。看著根本沒啥用。你要叫他意識到上網對自己沒啥好處。慢慢來教育。強制根本沒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