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茗史館
-
2 # 嚮往清秋
題主所說之人可是孔子門生,子貢?
子貢,原名端木賜,複姓端木,位列孔門十哲之一,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其人口齒伶俐,能言善辯,善於經商,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為後世商界推崇,也是民間供奉的財神之一。
在孔子的弟子之中,子貢的成就可謂是最大的,這一點我們也能從《論語》中看出。《論語》中子貢的名字出現的次數最多,達57次,而被稱為七十二賢之首的顏回只出現過32次。同時,在各種史書方誌之中,對子貢的評價都非常高。
題主所說的這個故事,是子貢在外交史上的一個巔峰之作。
《越絕書》中有記:“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這個故事很長,只能概括的講一下。
這個故事起於齊欲伐魯,魯國是孔子的故鄉,而孔子是有私心的,他對弟子說:“我愛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齊國要打我的故鄉,誰有辦法阻止啊?”
子路說:“我武功高,我去!”
孔子說:“打仗不是打人,打人你行,打仗,你還得練練。”沒讓他去。
然後子張、子石想去,孔子也不讓,他在等一個人。
子貢說:“要不我去吧!”
孔子樂了:“好,你去一定行,我看好你喲!”
然後,子貢就出馬了。事實證明孔子的眼光確有獨到之處,如果讓子路辦這事,肯定是操練兵馬,然後選擇正面剛,剛不剛得過不確定,但魯國血流成河這一點是確定的。而子貢出馬,卻是透過外交手段,兵不血刃的解決問題,比子路的水平高出不止一星半點。
“下面請開始你的表演!”子貢臨走時孔子的贈言。
子貢去齊,先是說服了齊國陳成恆別打魯國打吳國,而後又去了吳國說服了吳王夫差別打越國救魯伐齊,夫差雖然有心答應但提了一個條件就是要求越國與吳一同伐齊。
子貢又跑去越國說服勾踐隨吳伐齊,擺明利害,勾踐權衡再三後欣然應允。最後,子貢又去了趟晉國給晉王出了個鬼點子,讓他做好防守反擊的準備。
一頓口舌之後,魯國從戰爭國一下變成中立國,免受戰亂之苦的最終目標得以圓滿完成。
而吳國成了最冤的大頭,吳王夫差國破家亡,身首異處。
齊國被吳國一頓削,徹底亂了,元氣大傷。
越王勾踐一雪前恥,不僅滅了吳國,還迎來了第二春,成就了霸業。
晉國也因此戰沾了點小光,再次強大,可惜晉定公生性懦弱,膽小怕事,反而使臣子勢力坐大,後來晉被韓趙魏三家瓜分,這是後話,暫且不表。
事畢,子貢榮歸故里,子曰:“子貢一出,攪亂天下;子貢一出,殺人如麻。但這個殺手不太冷。”
回覆列表
這位可能名聲不顯,不過言辭之犀利、忽悠之能力,堪稱一絕。這位強人不是別人,正是孔子的高徒子貢(端木賜),子貢先後出使五國,魯國得以儲存,齊國發生叛亂,吳國被滅國,晉國越發強盛,越國稱霸一方,十年之內,五國生變。
事件原因春秋後期,齊國國相田常企圖作亂,又恐怕其他幾家大臣不服,於是就想帶兵攻打魯國,以戰功提高自己的聲望。這個訊息傳到了孔子那裡,魯國作為孔子的母國,自然是不能不管的,子貢請求前往魯國排憂解難,於是孔子派他出行。
忽悠過程齊國:子貢先是跑到齊國,對著齊相田常一頓忽悠,然後齊相田常就被忽悠著跑去打吳國了,然後又幫著田常出主意,說我先去忽悠一把吳國,讓吳王先來打齊國,這樣你也就師出有名了。
吳國:子貢隨後又跑到吳國,對著吳王夫差一頓忽悠,吳王夫差同樣忽忽悠悠的就要去打齊國,不過他擔心被自己幹趴下的越國會報復自己,子貢就說你放心,我再去忽悠一下越國,讓他派兵跟你一起去幹齊國。
越國:子貢又馬不停蹄的來到越國,對著越王勾踐繼續忽悠,子貢對勾踐說“如果吳國戰敗,當然是您的福分;如果吳國戰勝,他一定會兵臨晉國,我請求您派我出使晉國,勸說晉國國君做好迎擊吳軍的準備。這樣一來,一定能削弱吳國”,於是勾踐也同意派兵跟吳國一起作戰。
晉國:子貢搞定勾踐之後又跑去了晉國,告訴晉國國君做好準備,吳王夫差幹完齊國就要來幹你了。於是晉國趕緊操練軍隊,休養士卒,嚴陣以待。
事件結果子貢跑去忽悠了一圈,心滿意足的跑回去給孔子報喜了。結果被他忽悠的國家可就慘了,足足打了十年仗。
吳王夫差率領大軍討伐齊國,吳國、齊國大戰於艾陵,吳國大破齊國。
打敗齊國之後,吳王夫差又領著大軍跑去幹晉國,結果晉國以逸待勞,把吳國給痛揍了一頓。
越王勾踐聽到訊息,揮師渡過錢塘江,襲擊吳國,在離吳國都城七里處駐軍,吳王聞訊,急忙從晉國回師。吳、越兩國軍隊在太湖相持,經過三次鏖戰,吳軍大敗。吳國都城被攻破,王宮被圍。吳王遭擒,被逼自殺,吳國滅亡。
三年後,越國稱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