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潛龍黃滴
-
2 # 那咩村部長
德國的制度基於美國而發展出來的,民主,廉政比美國完善,而且德國是比較相對的單一民族自治,國民素質很高,是2戰後歐洲的典範,北歐出現這些富裕小國有著德國的功勞。
-
3 # 使用者聽松閒人
提到德國的福利有多好?這得要說德國的經濟成為了世界上最健全的體系了,其給國民的人性化享受和社會保障恐怕可以傲視世界了吧!
誇張一些說:一個德華人當還沒出生的時候,他的福利已經開始了……。
當然,這個未出生先“享福”的福利是由母親來享受的,即“產假”。在分娩前6個星期,除非孕婦明確同意工作,否則,用人方不能要求她工作。當產婦分娩後8周,即便產婦想上班,單位都必須讓她享受產假。而這個產假夫妻可以一直到孩子3歲以後,其中一年為有償假期,一年後享受60%的薪酬。
德國政府為了鼓勵生育,孩子一生下來就有撫養津貼,每生一個孩子,政府就補貼1000歐元;孩子在18個月前,政府每月補貼300歐元的奶粉錢。
如果一個家庭多生了孩子,德國政府更有鼓勵,還給第一個、第二個孩子184歐元的零花錢。第三個孩子的零花錢就上升到了194歐元,老四可領到215歐元/月;且這些錢一直可供給到孩子年滿18週歲。
這麼好的生育福利也刺激了土耳其青年男女湧去德國生育,也由於他們多生多產,土耳其青年男女卻就沒必要再去工作了,舒舒服服生活一輩子。相反,德國夫婦卻大都不願意多生孩子。
土耳其青年男女在德國。
在德國生有一個孩子可得480歐元/月,越多生越提高。有人質疑:德華人怎麼搞的嘛?白白讓外華人鑽了空子?然而孩子上學都是免費的,從幼兒院、小學、中學,包括大學。但這項政策限於公立學校,私營學校則要收費。
德國法律嚴格規定:禁止員工在休息日或節假日上班,除每週的雙休外,每個工人每年享受六週帶薪休假,一年工作187天,休息178天。雙休日是1O2天,40天帶薪假;還有聖誕節、萬聖節、復活節再休20天。
德國工人工資只加不減,即使企業倒閒都不準減薪。如果企業真破產,最後一次的工資發放則由政府買單。
德國的醫療保險制度十分完善,制度的覆蓋率達全國的100%。幾乎每個居民都是法律規定的受益者,不符合條件的也都參與私營保險公司的保險。這是法律規定強制性必須參加社會醫療保險。費用則由資方與僱員各承擔50%。
德國是典型的福利國家,實施所謂的“從搖藍到墓地”的福利政策。
德國的救濟又是怎樣的呢?德國的勞動時間又是怎樣規定的呢?
在德國,失業救濟是社會保障制度中的重要一環。自2005年起,政府開始實施包括領取失業救濟的“哈爾茨”第四階段,簡稱“哈爾茨4”的就業改革方案,按照方案,失業者在失業後一年之內可領取工作時淨收入的60%的失業金。如果一年後還沒有工作,就可以領取二級失業救濟金。最近,德國“哈爾茨4”對於單身者每月將獲得409歐元的救濟金。夫妻則每月每人獲得368歐元。對於6歲到13歲的孩子的救濟金則從每月的270歐元增加到了291歐元。可是,德華人光有救濟金的增長還不滿意,更有德國公益組織“平等福利總聯合會”要求救濟金領取者每月增加17歐元的煙灑費用和24歐元的餐館就餐費,雖說數兀不大,卻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大弊端。
德華人的作息時間嚴明規定在8小時,只是早上班或晚上班卻有機動性,只要不超過8小時就行。
此外德國公民受救濟的人類還有健康救濟、護理救濟、病人救濟、殘疾救濟、料理家庭救濟和老人救濟等等,真是五花八門。猜想不到的有人婚禮還申請51.6歐元的結婚戒指,諸如廚房用具、洗衣機以及游泳衣褲、乳罩、避孕藥、拖鞋、襯衣、小孩床、電視機等都在向福利局申請,每月350歐元的住房補貼是政府固定補貼的。這麼多費用都向福利局申請到手,一家人的生活必須品卻都是去二手市場購買了便宜貨,積蓄下來多餘的錢是用到了旅遊上去了。
德國是一個法制社會,可由於事無具細,難免會在法律完善方面存在漏洞,特別是條款方面的措詞不夠正確,而被貪利人類鑽了空子。過於人性化的福利更有讓某些人看到了政府的軟弱一面,因此申請救濟的人只要想到有需要的便就提出申請;甚至不惜聘請律師進行訴訟。而德國有些律師就是專業為救濟人進行辨護索利的。另一方面,德國市場上還有大量教會市民怎樣去索取救濟的書籍,有一本《我獲得社會救助的權利》的暢銷書已經復版了幾十次。
由此看來,德國過於人性化的社會福利確實養活了一大群的“懶人”,這些懶人挖空心思佔了政府的空子,不得不說也會成了一大弊端。這群人不勞而獲是在挖國家的經濟牆腳。當然,殘疾人救助是正常的。
上述,可以看出:德國社會福利支出在不斷增加,政府負擔過重,於是導至國家對其它投資行業的減少,豈不造成了其它經濟發展的緩阻。這就是存在的最大弊端。德華人醒悟到了這樣的嚴重性,有人發出呼籲:德國福利保障體制已到了必須改革的時候了!
回覆列表
當今社會沒有一個制度是完美的,再好的國家也有弊端!只有相對好的。德國就是屬於比較好的。起碼我感覺相對美國,我更喜歡德國。但也不是沒有不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