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716118372747

    中國文化以“五色”為正的色彩觀,由來已久。在遠古,與伏羲齊名的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五正色”與陰陽五行的五德有著密切的關係。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五行學派認為,歷代皇朝更迭都是五行相剋相生的結果,如此週而復始,迴圈不已。

    青、赤、黃、白、黑與木、火、土、金、水相對應,五行相剋,五色也相應轉換。每個朝代都有其標誌色,在朝代的更替迭代中不難發現顏色的輪轉。如秦朝自認是水德,崇尚黑色,秦始皇就用這盆黑水,澆滅的周朝的火德,水能克火,所以秦朝的“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秦亡漢立,漢高祖劉邦同樣認為水火不容,我的火大,就能把你水熬幹。火色紅色的,劉邦自稱是“赤帝之子”,漢朝人馬盡崇紅色。這種理論被後世歷代帝王們沿襲運用,顏色的生克也成為改朝換代、奪取天下的理論依據,同時也是順承天意、合乎天德以及鞏固皇權的策略手段。

    在中國古代,凡是一個新的王朝建立,都必然先確立本朝運用的歷法和崇尚的顏色,史稱為“改正朔,易服色。”對色彩的選擇上,集中體現在尚黃、崇紅、尚黑,尊正色、輕雜色。其中,黃色是至尊至貴的象徵,是帝王之色。帝王居住的宮殿,用黃色的琉璃瓦覆蓋;帝王的服飾、儀仗、車騎以黃色為飾;帝王的詔放須用黃紙書寫,稱作“黃敕”;帝王的話須寫在黃紙上,叫“譽黃”;皇帝的文告用黃紙書寫,叫“黃榜”。特別是清代,崇尚黃色的之風最為突出,清帝的龍袍規定用“明黃”,清帝的車駕都要“殿以黃龍大纛”。

    清代雍正三年,權傾朝野的大將軍年羹堯被雍正皇帝下令處死。雍正公佈了年羹堯的十大罪狀,其中的死罪之一,就是他擅用鵝黃色荷包和黃色包袱。當然,年羹堯被殺,是他權大震主的必然結果,但他擅用黃色,也就成了他必死的合理依據。在古代中國,顏色是區分社會等級的標識,具有標誌尊卑高下的文化象徵。上自皇帝下至平民普遍必須共同遵守的天條,首先是以青、赤、白、黑、黃五色為正色。同時以顏色作為區分社會等級的標誌。

    紅是吉祥、喜慶的顏色,自古受中華民族的尊崇。儒學祖師孔子曾說“惡紫之奪朱也”。說明他老人家對紅色也偏愛有加。紅色是權貴的象徵,權豪之家住朱門,坐朱軒,穿朱衣,死後用朱漆棺材。硃紅則是朝廷命官的服色,通常是三品以上官員才可以穿上朱衣。平民百姓卻只能穿青衫,稱為“白丁”。

    黑色在中國古代是莊嚴、神聖的顏色,備受崇拜。《易經》解釋天色為玄(黒),地色是黃,所以有“天地玄黃”之說。古代最早的夏朝崇尚黑色,秦王朝也崇尚黑色。當時的豪門顯貴流行黑紗衣裳,官帽也是用黑紗製成,稱之為“烏紗帽”。可以說,在漢代以前,黑色是一種相當尊貴的顏色,只是到漢代以後日漸沉淪,成為紅色的一種襯色。

    古代社會里,不同的顏色有著不同的文化意義,代表著不同的人際等差,但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表徵,同時也經歷了發展變化和最終定型的過程。從周代開始,已形成了用色禮制規定,尊者用正色,卑者用間色;上衣、公服、禮服等用赤色、黑色等吉色,下裳、衣裡和便服等用青、淺紅等間色。春秋以後,禮崩樂壞,有關顏色的禁忌也失去了約束力,屬於間色的淺紅色、紫色因接近硃色而日漸貴重,並被諸侯應用於公服。此後,秦漢一統,秦尚黑,漢初尚赤,漢武后尚黃。三國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人們的價值體系土崩瓦解,正色和間色之間貴賤格局被完全打破,貴賤均用正色。到隋唐時期,再次形成了用色制度體系。唐代貞觀四年,唐太宗規定,三品以上官員服紫,四品服深緋,五品淺緋,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八品深青,九品淺青,一般的庶民、雜役、商賈只能用黑、白二色。皇帝以黃袍為常服。這就正式形成了由黃、紫、朱、綠、青、黑、白七色構成的顏色序列。

    最不被華人看好的就是綠色。古人不穿綠色的衣服,官宦人家的建築、傢俱最忌綠色。因為碧、青、綠等間色是下等人的服色。唐代有一個叫李封的地方官,他對罪犯的處罰很奇葩,不打不罰,而是讓罪犯頭上戴綠頭巾,根據罪行輕重,確立犯人戴綠頭巾的時間長短。明太祖朱元璋更狠,用綠色給妓院等低賤行當貼上了標識識別。洪武三年下令:“教坊司伶人常服綠色巾,以別士庶之服”。明初南京娼妓家的男子必須頭戴綠巾,不許街道中走,只能沿著街邊行走。所以直到今天,人們依然將慫恿妻女賣淫或者老婆紅杏出牆的男人稱為“戴綠帽子”。

    中國古代用色體系的形成,既有文化的影響,又有原始崇拜的孑遺,一切都成了過去的故事。雖然我們對顏色的定義有了全新的解釋,但顏色對我們意識、運勢、兇吉、健康的作用依然存在,切要關注自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還記得你和他/她第一次見面時的情景嗎?當時的感覺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