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爿影視
-
2 # 劍南安撫使
《大明宮》
唐代的大明宮,它被稱為“中國宮殿建築的峰巔之作”,在郭城的東北處,南接都城之北,西接宮城的東北隅,佔據龍首原的高地之上。初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名永安宮,是李世民為太上皇李淵而修建的夏宮(避暑用的宮殿),宮殿還未建成,李淵就在第二年的五月病死於大安宮,夏宮的營建就此停工,於貞觀九年正月改名大明宮。大明宮再次大規模營建是在高宗龍朔時期。“龍朔二年(公元662年),高宗染風痺,惡太極宮卑下,故就修大明宮”。當時為修此宮曾徵收關內道延、雍、同、岐、幽、華、寧、鄜、坊、涇、虢、絳、晉、蒲、慶等十五州121錢,且在龍朔三年二月減京官一月俸,以助修建。經過這次大規模營建,大明宮才算基本建成。此後大明宮尚有多次營建和葺修,如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憲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十三年又二次增修宮殿,“新造蓬萊池周廊四百間”,浚龍首池,起承暉殿。不過這些工程只是增修補葺罷了。
大明宮是唐長安城的三座主要宮殿群之一,另兩座是太極宮和興慶宮。大明宮在太極宮之東,所以又稱為“東內”,大明宮原是太極宮後苑,靠近龍首山,較太極宮地勢為高。龍首山在渭水之濱折向東,山頭高二十丈,山尾高六七十丈。漢代未央宮踞龍首山折東高處,故未央宮高於長安城。唐大明宮又在未央宮之東,地基更高。唐高宗中年因患風痺病害怕潮溼,便移住到涼爽乾燥的大明宮內。
大明宮周長7628米,面積3.3平方千米,是北京紫禁城面積的4.6倍。平面形制是一南寬北窄的楔形。它西牆長2256米,北牆長1135米,南牆為郭城北牆東部的一段,長1674米,東牆的北部偏西12度多,由東牆東北角起向南(偏東)1260米,轉向正東,再304米,又折向正南長1050米,與宮城南牆相接。它是唐長安城規模最大的一處宮殿區。
大明宮周圍環築有宮城,牆面與太極宮一樣為夯土板築,只有各城門兩側及轉角處內外表面砌有磚面。城基的寬度,據考古實測,除南面牆基用郭城北牆寬約9 米左右外,其他三面牆基均寬13.5米,深1.1米。城牆築在城基中間,兩邊比城基各窄進1.5米左右,底部寬10.5米,構築十分堅固。此外,在宮城北部之外,東、西、北三面都構築有平行於宮城牆的夾城,亦為板築土牆。北面夾城最寬,距宮城牆寬160米。東西兩面夾城距宮城牆寬均為55米。夾城的修築,在宮城的後部,配合宮城城牆共同構成嚴密的防衛體系結構。
紀錄片《大明宮》建築的製作非常震撼,畫面音樂解說等皆可觀;只嘆如此繁華盛世,卻彷彿幻夢一場。加入了故事情節,讓紀錄片變得親切起來,總覺得喜歡的是腹黑復仇情節緊張的片最近發現自己喜歡看紀錄片!音樂與特效都恰到好處的渲染出了那時的氣氛,在這點時長的片子裡描繪出大唐的起承轉合也屬不易。唯一有些不足的地方是對唐的國運衰竭給予了過於簡單的描述而非分析,服飾及器具考究有硬傷。能讓人在不長的時間裡燃起一點文化自信心,這紀錄片已經可以算作是佳作了。美輪美奐的修復技術再現了大唐盛世。雕欄玉砌、金碧輝煌的大明宮見證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以及梨園的繁榮,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最高峰,被付之一炬的灰燼也讓人對那麼閃耀過的時刻、被紀念過的愛情、荒唐的皇家後輩子孫唏噓錘鍊不已。
回覆列表
1《我從漢朝來》導演:徐歡,漢朝是中國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漢族就是在這一時期得名。總體來說,這部片子情懷大於材料,以至於很多判斷直接把古今等同起來不得不說是削弱了它的客觀性與學術性。不過“情懷”的濃厚恰巧成了它的特質。本片以獨特的視角“漢畫像石”作為核心線索,三年間尋訪百餘處歷史遺蹟,用影像復原了畫像石記述的歷史事件,宴飲、勞作、家庭生活等各類場景和人物形象。
2《敦 煌》導演: 周兵 / 李果 / 汪哲 / 潘懿 / 楊濤洲 / 陳利華 / 薄曉琳 / 曲晨曦 / 周瀾 / 張海燕 / 林璟 / 趙曦 /,記錄敦煌地區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深入揭示敦煌兩千多年來的文化內涵。攝像機對準敦煌和在這塊土地上曾經生活過的人們,撥開歷史的層層迷霧,全面紀錄敦煌地區1600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程序和散落其中的故事。
3《故 宮》導演:周兵/徐歡,將從故宮的建築藝術、使用功能、館藏文物和從皇宮到博物院的歷程等方面,
全面展示故宮輝煌瑰麗、神秘滄桑的宮殿建築、豐富多彩,經歷傳奇的珍貴文物,講述不為人知、真實鮮活的人物命運、歷史事件和宮廷生活。
4《帝國的興衰》第一次從經濟視角解讀秦漢帝國的興衰歷史。 “以軍功授名爵”的國家授田制度,使秦軍猶如虎狼之師一統天下;漢帝國將土地按“名爵”大小贈與個人,國力漸至巔峰。但帶來強盛的制度為何卻不能挽救帝國的滅亡?
5《大國崛起》是由周豔執導的12集歷史題材電視紀錄片,該片記錄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九個國家相繼崛起的過程,並總結了國家崛起的歷史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