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真名不能告訴你
-
2 # 格致之樽波波
當然不是。我的一個學生家裡是賣早餐、做快餐的,父母每天起貪黑,哪有空看書。另一個學生父母是農民,種桑養蠶。據說他小時候偷懶不想做農活,結果被家長一腳踢下田。
-
3 # 子木老師講語文
考上清華北大的學子,其父母都是勤勞的人,愛讀書,讀的也是社會這本書。
1、父母勤勞,孩子受感染,學習上努力,成績很好,考試清華了。好。
2、父母愛讀書(書本),孩子也愛讀書,成績好,上清華了,好。
3、父母不識字,想讓孩子識字,孩子挺懂事,成績好了,父母高興,進入清華了。
只能說,孩子懂事,知道幹什麼,能從父母身上學到優秀的品質,所以孩子上清華了。
4,當然也有例外,不贅述。
-
4 # W果果豐
這個真是不一定。
我個人覺得他們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絡。現實生活中,考上清華北大的學子,父母既有愛看書的人,也有大字不識的人,這些都不影響他們養育出清華北大學子。
那麼這些考取清華北大的學子,他們的父母都是什麼樣的人呢?仔細想想,我感覺主要有以下幾類:
1)自己不讀書,卻支援孩子讀書的人
這種父母本身可能文化水平也不高,但他們堅信讀書有用,讀書能夠改變命運。
因此,他們想方設法讓自己的孩子讀書,儘可能的多讀書,竭盡所能供應孩子讀書。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的母親李八妹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她沒有多少文化,但她很注重培養孩子,從小就給孩子買書看,想方設法為孩子找輔導老師,兒子一次、二次落榜名落孫山,但孩子第三次提出繼續復讀高考時,她依舊是義無反顧的支援。這才有了後來考上北大的俞敏洪。
2)愛讀書的父母
這類家長在清華北大學子的父母中佔的比例應該很可觀。
良好的家教,父母的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的確會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利。
幾年前,我認識的一個女孩高分考取了北大,她的父母就屬於飽讀詩書的人,家裡有大量的藏書,而且她的父親非常的博學,有時候我們一起聊起來,感覺天文地理,文學詩詞等等懂得非常多,是個博覽群書的人。
3)生活中勤勞努力的人
記得去年曾經有一個雲南小夥走紅網路。他也是一個北大學子,只是他是在建築工地上收到的北大錄取通知書。
錄取通知書送達時,他正和父母還有上四年級的妹妹一起在建築工地上拌砂漿。
他的父親不識字,是母親唸的通知書給父親聽。
這是一個相當貧困的家庭,父母常年打零工為生,供養著好幾個孩子。生活的壓力,讓他們無暇讀書教育孩子,孩子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努力在求學。
綜上所述,父母自身的修養和素質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孩子自身的努力和不懈追求。孩子優秀,跟父母愛不愛讀書並沒有必然的關係。
-
5 # 教學課堂
我身邊好多北大清華的,我來給你分析分析哈。
第一種是家庭條件特別艱苦的,或者說是住在比較貧困的地區的,這種孩子特別勤奮,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在幼年的時候身邊的誘惑比較少,這種孩子很單純,父母的教育也很簡單,做個老實人,好好讀書,很多父母都是農村裡的,思想都很淳樸,但是比起其它人來說,他們渴望孩子可以成功改變命運,這是和村子裡其它人最大的區別。
第一種家庭的孩子通常從小讀書就很好,獲獎也會很多,相對也容易,考上好的高中以後,父母省吃儉用供他讀書,他也很珍惜,所以會把時間和精力全放在讀書上,體育還不錯,但是其它就會差一點,比如社會適應性,興趣愛好之類的。他們很多都會求比較穩定的工作,畢竟是衝破社會階層,立足比發展重要,性格比較穩,發展有一定侷限性但通常很穩定,比起他們的出身來說,是非常厲害的一群人。
第二種是中產家庭的孩子,這種家庭教育方式是各不一樣,有的是對孩子非常嚴厲,除了學習其它都不可以,花比較多的精力和錢在一些補習班上,全家都陪著孩子不看電視,沒有娛樂生活;有的對孩子非常寵愛,要什麼給什麼,只要成績好就行;還有一些父母是有正確的育兒觀念的,有比較高質量的陪伴和教育,會知道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的知識,除了學習以外還會補充很多給孩子。
第二種家庭的孩子,層次比較良莠不齊,有的孩子在學術很厲害,有的賺錢很厲害,有的比較均衡,性格也都是各不相同,發展風險最大的是中產家庭的孩子。
第三種家庭就是根正苗紅, 父母是高階知識分子,或者是有一定社會身份的,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和基礎,會從小帶孩子見很多市面,上一流的學校,旅行,競賽,出國短期學習等等,除了學校教育之外,家庭和社會的教育也是十分充足的。
第三種孩子的個人發展是最好的,他們在進入大學之前通常有非常明確的目標,性格發展也都很好,容易交到朋友,也會得到教授的喜愛,父母給的支援以及社會資源非常豐富,這些孩子的發展基本上都比較好。
回覆列表
這倒不一定。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有好多從農村考進清華、北大的學子,他們的父母就是“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整天忙碌勞作,很難有讀書的時間。可他們生了並培養出了一個優秀的孩子。現在“寒門難出貴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