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閱行悅行
-
2 # 凌煙閣論史
蒙恬北擊匈奴,都只是以防守為主,主要原因是兩大方面:缺少戰馬(也就是缺少騎兵)、主動出擊不划算。
如果蒙恬想要主動出擊的話,那麼他需要有一支騎兵部隊。以步兵去出擊匈奴的騎兵,那是勝率極小的事情。
但是,養馬的成本很高,騎兵部隊的成本更高。首先,養馬的時間成本高。馬有11個月懷孕期,幼馬兩三年後才能訓練當作坐騎,進一步要能適應作戰的的話,還需要兩三年。如果要組建類似匈奴的騎兵部隊並能戰勝匈奴,則需要更多的戰馬;同時,馬在戰爭中也是消耗品,持續供應是個大難題。秦國最近的十年一直忙於消滅六國,沒有力量放在大規模蓄養戰馬這事上。
其次,從養馬到培養成騎兵的物質成本極高。
一匹戰馬從出生到退役,大約有10-15年的可用時間。飼養戰馬並不是簡單的喂草就可以,戰馬要強調力量和速度,因此就必須用精飼料餵養,這就是要求在草料中混入一定比例的豆餅、穀物甚至肉類。從歷史資料可以推算出,一匹戰馬從出生到退役的費用成本大約為300兩黃金。按照唐代一兩約37克、現在金價360元/克進行估算,一匹馬一生的費用約400萬人民幣。再加上騎兵裝備的費用,一個騎兵的成本極高了。
再加上秦朝攻佔河套地區牧馬草地時間也很短,因此從時間和物質兩方面成本看,無法形成一定規模的騎兵。
還有一個原因:蒙恬如果主動出擊,即使勝利也不划算,大秦無利可圖。大秦在中原地區攻城略地,打下了城池就擁有人口、城市和土地,附帶擁有了所有財產和潛在的產出。但是,匈奴人遊牧為生,沒有城市、沒有固定資產和建築,大秦即使花大代價佔據了長城以北的草原,能拿來做什麼呢?開墾為農田?不可行。因為長城以北降水太少,不能進行農業生產,只能遊牧。修築城堡作為前進基地?代價太大。這是後來漢武帝時期國家富裕後的做法,此時大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用步兵慘勝騎兵、打下來土地也沒什麼用,那為什麼要出擊呢?不如防守。
因此,缺少戰馬、缺少騎兵的蒙恬,只需防守匈奴。真正想要主動出擊,要等到八十多年後的漢武帝時期了。
(完)
回覆列表
公元前221年,秦將王賁滅掉了齊國,至此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壯舉,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雖然統一了六國,但是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百越卻在秦國滅六國的時期內得到了一定的壯大,對剛完成統一的秦朝形成了一定的威脅。於是蒙恬即將在歷史的舞臺上閃亮登場。
以秦始皇的爆脾氣,匈奴和百越兩個麻煩肯定都是要解決的,只不過是先後問題。雖然匈奴的勢力比之前有了一定的壯大,但在秦始皇眼裡還不足以對秦朝構成很大的威脅。為什麼怎麼說呢?公元前244年,趙國將領李牧就曾重創匈奴,進犯的匈奴十萬餘騎兵,除單于率少量衛隊逃出外,幾乎被全殲。秦始皇以為,以當時趙國之力尚能擊潰匈奴,此時秦國兵鋒正盛,驅逐匈奴並非難事,只是礙於匈奴以騎兵為主,機動性很強,而秦軍多是步軍,要打起來肯定耗時很久,所以秦始皇決定先拿百越開刀。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和趙佗率五十萬多萬大軍開始征伐百越。按道理來說,在征伐百越期間,秦始皇是不應該對匈奴動手的,但在公元前214年(此時屠睢和趙佗大軍還在百越地區征戰),秦始皇命蒙恬北擊匈奴,秦軍出現了兩線作戰的局面。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兩個:
第一、匈奴不斷襲擾邊境,劫掠人口和財物,使邊境民生凋零,任由其壯大,可能會動搖秦朝的統治。
第二、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北擊胡,略取河南地。”
秦始皇聽說了這個傳聞,深怕匈奴會破壞自己皇位傳萬代的美好願景,於是打亂了自己的戰略部署,在百越戰事尚未平息的情況下,就命蒙恬北擊匈奴。儘管蒙恬是一位優秀將領,但是陷入了兩線作戰的秦國,能給蒙恬的支援顯然是不夠充分的,因為南北兩面的戰爭共累計投入了80萬的兵力。蒙恬北擊匈奴的期間,為了緩解後勤壓力,“北擊胡,徒適戌邊以充之”,這也是中國古代屯田制的起源。
在這種情況下,對匈奴作戰,蒙恬實行的是積極防禦政策,首先率軍迅速攻佔河套地區,第二年又殺入陰山和賀南山“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儘管將匈奴驅逐出河套地區,但是匈奴以騎兵為主,遊牧和劫掠為生,其機動能力非常厲害,蒙恬如果率領秦軍繼續進攻,以步軍為主的秦軍,隨著戰線的拉長,後勤補給很難跟上。這時,在地勢平坦的草原和大漠,即使是裝備精良、驍勇善戰的秦軍,面對上馬為兵、下馬為民的匈奴軍隊,即便還有一戰之力,恐怕也只會慘勝,這對秦國的統治是不利的。
在當時的情況下,蒙恬不得不轉入守勢,這已經是內憂外患的秦朝能做到的極致了,為了防止匈奴反撲,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開始戌邊,連線燕、趙、魏三國的舊長城,以“騎牆”策略防止匈奴騎兵的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