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社會學家發現,有很多國家領導人在體育上都有一技之長,歐美精英大學也十分注重培養有運動員背景的學生。為什麼運動員出身的人在社會中往往會脫穎而出?因為他們需要具備特殊的心理素質,擁有難以擊垮的信心和號召力,懂得如何去競爭,懂得團隊合作,這恰恰是一個成功者應該具備的素質。對於孩子來說,競爭意識可以促使他們更加努力,發揮出最大潛力,而合作是跟他人建立連結不可或缺的能力。你認為應該如何教孩子正確地面對競爭與合作,讓他們明白現在是競爭社會,同時也教給他們合作的意義,掌握好兩方面的平衡?
2
回覆列表
  • 1 # 天天向上歌手

    那得看具體什麼事,健康公平的競爭是應該的,如果商場上現實的社會競爭手段很多,但最起碼的社會原則要有:不違法,不坑害他人,得饒人處且饒人,不詐騙他人錢財,損人不利己

  • 2 # 小左爸爸

    其實完全沒有必要教孩子競爭與合作的平衡,因為這兩件事根本就不在一個層面上。

    我們非常習慣的將競爭與合作放在對立面去思考,這其實是一種典型的假設博弈行為。

    競爭與合作的關係

    競爭的對立面應當是不競爭,它們是一種“有”和“無”的關係,而合作僅僅只能作為競爭或不競爭中的一種手段。

    我們可以為了避免與對方競爭而與其合作,也可以為了與對方競爭而與其他人合作。

    合作只是一種手段,合作的目的往往就是為了競爭,沒有競爭的地方往往也不需要合作。

    例如一場羽毛球比賽,我們與對手較量,可以視為一種競爭。當對手有兩個人組成雙打時,我們也需要找到一位隊友,那麼隊友與我們之間,應當視作是為了競爭而合作。

    競爭意識

    回到正題,對於孩子的教育,我們肯定是要教導他有競爭意識的。

    因為沒有競爭意識,便很難在競爭中獲勝。即便是在沒有輸贏的事件裡,我們也需要孩子起碼能戰勝以前的自己,變得比以前更好。

    而說到競爭意識的培養,我們就需要提到兩件事,“不爭第一就沒有意義”與“輕言放棄最危險”。

    首先我們要告訴孩子,在有輸贏或名次的事件裡,應當將第一名作為自己的目標。當然孩子的能力各有不同,不可能在每件事上都能得到第一名。但即便是在孩子不擅長的事情上,我們也需要這麼做,目的是防止孩子將目標設定的過低,從而透過自我心理暗示,最終使用更少的能力。

    其次我們也要告訴孩子,無論有多麼困難都不能輕言放棄。在這裡“輕言放棄”是最難把握的,其實它只表現在當孩子放棄後,回望結果是否會對過程後悔。

    合作

    當孩子擁有一定的競爭意識後,合作便成了他自然就能掌握的手段,為了獲勝他會自主的與他人合作。

    作為家長,我們對於合作這種手段不需要過多教導,只需要提醒即可。

    我們更應該注意的是,孩子是否會為了獲勝,而使用一些超出規則的其他手段。

    最後

    所以,當孩子擁有較強的競爭意識後,合作對於他們來說並不是問題。

  • 3 # 靜靜的詩

    競爭是不同,合作是求同,與其說是讓孩子學會競爭與合作,還不如說是讓孩子在未來的道路上如何平衡求同存異。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不是獨立存在的,我們需要和周圍的各種關係和諧相處,就要做到求同存異。剛剛開始成長的小孩,各方面認知還不健全,就像一個渾身都是稜角的球,讓這個球滾動起來,不僅需要讓他圓潤起來,學會和周圍的環境融合,學會合作,共同前進,另外也需要他有一些不同,有自己的競爭力和個性,才能更好的在這個世界上走一遭。

    我的觀點是:

    以競爭的心態做事情,不斷髮動內在驅動力,增強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善於合作,能夠藉助周圍環境和關係的賦能,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 4 # 公正永生

    謝邀。總的來說家庭就是孩子的啟蒙教育,父母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這段時間由淺入深地教育孩子如何生存。要生存就得有競爭,沒有競爭你咋向大自然奪取一切?人生存就靠大自然,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為人類所準備。你沒有能力咋去爭奪?想去競爭就得求知,有了知識就是競爭本錢。競爭要有力量,有些事物靠自己是完成不了的。這就需要依靠群眾,這就叫合作。也就是說‘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生存。一個人沒有競爭能力,沒有合作意識永遠會被對方吃掉。孩子懂得了這些道理,他們一定會求知生存的。他們長大了甚至超於你的一切,是不是這樣啊?

  • 5 # 九月風滿樓

    我認為不應該是家長教孩子,而應該是孩子教家長。

    什麼是正確的競爭與合作?

    這種“正確”對自己孩子適用嗎?

    如果回答不上來,說明我們就是在胡鬧,或者準備在胡鬧。

    小風子曾在一年級競選班長,也算是某種競爭吧。

    當時對她唯一的幫助就是說了一句話:“我們也沒寫過競選稿呀。要不,你先寫份最差的稿子出來,再幫你改?”

    然後她一氣呵成,沒讓我們改。

    當了班長才發現這不是她想要的,因為班長總是被要求“以身作則”,而她自己並不想那麼優秀,“這太累了”,她說。

    這個時候,也許應該提醒她多跟同學老師溝通合作才能不累。

    而事實上我們給她的唯一幫助卻是:“累了可以放下,只要你確定那就是你想要的。”

    於是二年級沒再當上班長,只當了個小組長,看她重又變得輕鬆愉快起來,我們也很欣慰。

    沒有最正確,只有更適合。

    孩子獨立思考與決策,遠好過所謂正確的競爭與合作。

    而這,需要孩子教我們,我們教不了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985、211,大量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