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戲語

    劉備伐吳,感情用事居多,為關羽報仇,諸葛亮,趙雲勸諫,劉備不聽執意伐吳。

    劉備不帶諸葛亮,其一是諸葛亮反對伐吳,自己就算讓諸葛亮同行,許多事劉備又不能按自己的意圖進行;這樣一來,劉備達不到自己的預期目的,心有不甘。

    劉備不帶諸葛亮有自己的想法,以前多數都是諸葛亮謀劃,才有了今日有實力和東吳攤牌,如果自己能取勝,可以楊自己的威名,也可親自為關羽報仇。

    北伐過程中不帶諸葛亮,其一是成都為蜀之根本,必須要有能臣武將守之,文諸葛亮再好不過,武趙雲在,成都可保。劉備北伐明知道自己實力不如曹魏,如果敗了還有益州,漢中。假如成都不留,劉備又退到哪裡。

    伐吳更多的來說,是劉備要證明自己的實力;北伐是劉備為了後路的安全,從大局出發。

  • 2 # 赤道企鵝

    公元221年,劉備六十一歲,六十一歲的年齡在當時已經可以算的上是活夠本,差不多快去見閻王了,這一年荊州被東吳所奪,劉備不顧群臣勸諫執意發動對吳作戰。

    我猜測劉備是抱著同歸於盡,魚死網破的態度伐吳的。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有一句話“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重點就在於跨有荊益,進益州需走蜀道,不好進當然也不好出,但是荊州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正好可以與益州遙相呼應,形成掎角之勢,對曹魏形成威脅,劉備本人也是非常贊同這句話的。

    如今東吳突襲荊州,將自己最後的希望撲滅了,況且自己也快入土了,早已沒有年前時的拼勁和理智。自己辛辛苦苦攢錢買房娶媳婦,結果讓你孫權入洞房了,自然心如死灰。

    好,你東吳不讓我活,我也不讓你好過,咱來個魚死網破吧!

    至於不帶諸葛亮,其一:諸葛亮本來就反對伐吳,帶上他,自然天天在耳邊說“陛下,咱們回吧,聯吳伐魏才是正事”聽著就煩。

    其二,劉備是抱著魚死網破的決心伐吳的,自然不能帶上全部的家底,諸葛亮長於治國。讓他留在後方,即便自己在前方失利,也可減少這種後果帶來的影響。

  • 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在回答問題之前,先講一個故事 。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與蕭何的故事,劉邦平定三秦之後,繼續向東攻打項羽平定天下,是把蕭何留在關中,沒有帶到前線,在劉邦眼中,蕭何就是處理內政的好手,當然是留在後方 。

    劉邦統一天下後,在評定所有的功勞時,劉邦是把蕭何作為功勞最大的人,劉邦還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蕭何是功人,相當於獵人,而其它功臣是功狗,相當於打獵中的獵狗 。

    劉邦不重視蕭何嗎?當然不是,不是說帶到前線,就是重視,不帶到前線,就是不重視,而是人盡其才,各司其職 。

    回到劉備與諸葛亮,諸葛亮在劉備眼中,就是蕭何的形象,雖然諸葛亮的實際才能高於蕭何,說諸葛亮相當於蕭何+陳平似乎更能體現諸葛亮的才能,但在劉備眼中,就相當於劉邦的蕭何,和曹操的荀彧一樣 。

    劉備入川帶的是龐統,因為龐統在劉備眼中,似乎更善於謀略,劉備北伐帶的是法正,法正同樣是個傑出的謀士,從用人的角度來看:

    龐統的特長是謀略 。

    法正的特長也是謀略 。

    而諸葛亮的特長是內政,足兵足糧,治國 。

    用人的最佳境界就是人盡其才,有什麼樣的能力就用在什麼樣的地方,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龐統和法正善於謀略,打仗的時候當然要帶在身邊,諸葛亮善於內政,治國,當然要留在後方,提供足兵足糧,從這個方面來看,劉備的用人一點毛病也沒有,人盡其才 。

    劉備將諸葛亮留在後方,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鎮守後方 。劉備在前線打仗,後方就是最重要的基地,是提供前線物資、兵員、補給、裝備的大後方,還要提防內部敵對勢力對後方的窺視,鎮守後方的人一定要是劉備信任的人,同時還要非常有能力,能夠鎮得住局面的人 。

    這樣的人,劉備除了諸葛亮,還有誰 ?

    你如果反過來想,劉備帶著諸葛亮上前線打仗,能派誰來鎮守後方呢?龐統?法正?還是李嚴這樣的?

    劉備是識人高手,善於發現人才,也提拔過不少人才,如魏延,就是劉備破格提拔的,對於諸葛亮,劉備不會不知道諸葛亮是個非常忠誠的正人君子,有能力,又忠誠, 這樣的諸葛亮不鎮守後方,又有誰能代替呢?

    劉備不帶諸葛亮上前線還有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

    夷陵之戰期間,跟隨劉備打天下的老一輩將領大多已經凋零,如關羽、張飛、糜竺、孫乾、簡雍等人,都已經去世了,而新一代中堅力量中,諸葛亮算是較早跟隨劉備的人,劉備在出徵前,已經做了打算,如果自已遭遇不測,將來肯定是要託孤諸葛亮的,那麼諸葛亮就不能帶去前線,得留著 。

    最後說一點,關於劉備集團政權結構的問題 。眾所周知,劉備定都成都,是屬於外來政權,劉備集團以荊州籍人士為骨幹,東州籍為輔佐,而益州籍則屬於打壓的物件,坐鎮後方的必須是劉備集團的骨幹荊州系中的人,那麼除了諸葛亮,也沒有其他人有能力、有資歷坐在那個位置上了 。

  • 4 # 信鐵鋒

    諸葛亮與劉備有一定的感情基礎。雙方就算做出一些過格的事情,也會心照不宣的逐一化解。不管劉備怎麼冷落諸葛亮,諸葛亮還是會盡臣子之責。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會做出對劉備、對集團不利的事情,因為他一生謹慎。

    劉備伐吳不是意氣用事,也不是為關羽報仇,他是為後世做的最後的準備。北上奪漢中已經把門戶封好,進攻曹魏無力,但曹魏進攻益州也是難上難。而且,劉備已經放棄了諸葛亮的三分天下的戰略方針,孫劉聯盟蕩然無存,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備全力伐吳將是為弱小的蜀國爭取未來二十年與魏國的勝利。天下二分,孰勝孰敗,至少可以為後世留下些儲備。

    劉備的戰略方針以定,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的跟隨對於雙方都為不利。諸葛亮的進言,劉備再聽取時難免會混淆判斷,而領導的決策關係到集團的生死存亡。如果,不聽諸葛亮的進言,會讓諸葛亮在集團中的威望降低,對以後的託孤,劉氏集團未來的發展不利。

    所以,在大局觀下,合理的用人是一個決策者需要關心和考慮的問題。劉備梟雄,所以,疏遠諸葛亮,也是對他日後託孤的保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在結婚後還保持戀愛時候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