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唯一的倚賴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至人忘掉自己,與萬物化而為一;神人沒有有意的作為,無意求功於世間;聖人無心汲汲於聲名。

    至人、神人、聖人是莊子理想中的修養最高的人物,如果從境界高度上來看,顯然由低到高是聖人、神人、至人,則境界最高的至人可謂知“道” 之人,神人次之,聖人又次之。另一個角度上,這裡也可以以互文解釋,得道之人可以叫做至人、神人、聖人,也必定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我個人則更傾向於前者區分境界高低的理解。

    聖人是在儒家釋義中最高的境界之一,在莊子思想中卻排到最後,因為聖人只做到無名,而做不到這裡說的更高境界的無己、無功。像儒家所推崇的聖人黃帝等等,《莊子》後文中往往將其作為標靶,認為這樣的聖人以有為的“仁義”之治,擾亂了人民的本性。這些傳統意義上的聖人們做不到無功,只會有為而治,這在莊子看來是不合理的,甚至在《胠篋》中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極力批判這些所謂“聖人”。總之,莊子對於儒家這些所謂聖人大抵抱有一種批判,至少是懷疑的態度。

    而《莊子》中一個典型的聖人形象就是出現在本篇後文中的許由,堯要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說:“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名是實的附屬品,難道我是為了這區區附屬品嗎?許由可以說是做到“無名”了,他沒有追求聲名的想法,把聲名看作一種無用的附屬品。《莊子》後文的許由往往也是一種正面的有道之人的形象出現。

    至於“神人無功”的理解,這裡的“功”如果理解為平常意義上的功績功業似乎不妥,功名往往一體,有偉功則有偉名;聖人已經無意聲名了,更高境界的神人還只是無心功業的話似乎解釋不通。這裡的“功”大概可以理解為作為,行為;即所謂神人已經不需要有意的作為來維持自我了,後文中描寫藐姑射山的神人為“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孰肯以物為事”不屑於插手世事,不需要有所作為。而“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為一”,德行將要與萬物混同為一,即將達到最高境界了。

    在《素問》中說至人“亦歸於真人”,實際上在《莊子》後文中的《大宗師》開篇也暗示了這種觀點:“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天與人不相勝,不相牴觸,是所謂“天人合一”,是“兩忘而化其道”,沒有是非好惡之分,與大道混同為一,就是“至人無己”的境界,自我已經不單獨存在,而是“與天為徒”、“與人為徒”,和自然無所區別。《知北遊》中說“至人無為”,與孔子所感嘆的“天何言哉”是一個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最能理解你和最不能理解你的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