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編劇演繹法
-
2 # 迷影映畫
不客氣地說,在看《罪途》之前,迷影君對於網大幾乎毫無好感。
在過去,網大常常意味與廉價地製作,低劣的劇情劃上等號,更有甚者是靠著打擦邊球做噱頭、惡意蹭IP熱度的無良作品。
《罪途》講述的是一個列車殺人事件。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一輛因為泥石流而被困的綠皮火車上,一樁神秘的謀殺案打破了這趟列車的寧靜。
作為一部社會派推理題材,該劇借鑑了推理小說中常見的封閉空間模式。
透過不斷的對話展開邏輯推理,並發現新線索,接著不斷反轉,直到最後一刻真相大白。
從劇情設定來看,編劇明顯借鑑了阿婆的經典名著《東方快車謀殺案》,但隨著劇情的深入展開,迷影君才意識到——
影片的故事基調要更加絕望悲情。
編劇把整個故事的發生環境限制在了一列狹窄的火車車廂裡,陰沉逼仄的環境加上迫人思考的氛圍,加上攝影和後期調色的加持,讓影片的質感幾乎不遜於院線電影。
導演在這個懸疑推理故事中加入了大量的社會話題的思考和折射。
電影中的案件圍繞著一起校園霸凌事件展開,但隨著真相的逐漸揭露,家庭暴力、兒童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等元素接踵而至。
然而編劇卻沒有過度剝削案件本身的話題性,反而深入到人性層面,藉此拷問每一位旁觀者。
儘管影片受制於成本,在邏輯推理和製作層面存在明顯瑕疵,但作為一部中國產型別片,影片值得鼓勵。
-
3 # 黃大鮮
從表面上看,這是一箇舊瓶裝新酒的故事,故事的設定很像《東方快車謀殺案》:一列火車,八個陌生人,一樁慘案,尋找兇手。一個經典的懸疑推理片結構,但如果故事只是這樣的話難免讓人感到無聊,畢竟我沒指望一個網大拍的比東方快車謀殺案還要好,但是故事的發展出乎意料,原來這個類似的結構只是冰山一角,下面藏著的故事才是這個片子真正的核心。
為了適應網大市場的環境,它被套上了“懸疑”,“驚悚”,“恐怖”的TAG。實際上,這是一部十分克制地述說社會問題的作品,它很巧的“蹭”上了“北京家教多次性侵學生”事件的熱點,只不過這種“巧合”確實有點悲哀。
-
4 # 木林森影視
先說結論:這是一部被「捧殺」的電影。
這部電影,被稱作「中國版《熔爐》」、「秒殺一半中國產片」、「改變中國市場的網路大電影」
毫無疑問,這部電影是有劃時代意義的,單從海報、題材上來看就已經進步了許多。
畢竟一直以來,網路大電影的畫風都是這樣的
回覆列表
從《罪途》的海報和第一部的開場等元素就很自然聯想起17年那部好萊塢大片《東方快車謀殺案》。
兩部電影主要形式幾乎相同,都是一輛列車上,本身毫無相關的乘客被一宗謀殺案牽涉其中,後隨著案件探查的深入,謀殺案的背後卻隱藏著一件更加駭人的事件,而這些乘客更是與這件根源事件有著某種特別的關聯。
不同的是,《東方》的參與者都是受害者,《罪途》的參與者絕大部分都是施害者,這樣就導致了兩部片子結尾的情緒走向不同。《東方》大偵探Poirot對這場謀殺案難以斷定誰是誰非,最後根據自己的良知選擇了“善意的謊言”。
《罪途》本身對罪惡沒有作出一個明確的判定,選擇了一個旁觀講述的角度。
《東方》謀殺動機的根源事件是一宗慘絕人寰的綁架撕票案,而《罪途》則是把焦點放在近期國內鬧得沸沸揚揚的校園欺凌和兒童性侵,單憑這一點,就讓電影起點於一種特殊的高度。
可惜的是,故事被分為三集60分鐘左右的片長來講述,戲劇性是夠了,但是張力不足。前兩集的重力都放在推理查案上,從學校欺凌轉變到兒童性侵的鋪墊設定不足,導致節奏且冗長,真相揭曉那一刻的衝擊力早已被前面查案的推拉消磨得七七八八。
這也許是我把三部曲連續看完的原因。但又細想一下,上一部的結束,對下一部的懸念鉤子也設定得不夠吸引。
但是,《罪途》三部曲之所以值得推薦,而且口碑也不乏的原因是,它擺脫了網路大電影一貫的“low、俗、爛”,在及格線以上地完成了故事的講述。
對於一部中國產電影,而且是網大,這樣的完成度絕對是一種對以往粗製濫造的中國產網大的改頭換面。雖然細究起來還是有很多不足,但是它誠意已在,至少不會把觀眾當成傻逼一樣,至少它有努力把一個涉及敏感題材的故事嚴肅地講完整。
故事從一宗火車謀殺案展開,循序漸進地引出了謀殺案背後的一段更為駭人的往事:因為家暴離異,母親又沒有收入,女兒只能跟了父親。父親的不理不管讓正值花季的徐囡囡在校遭受欺凌也無從可說,最後還被好朋友周新雪出賣到一個更為殘酷遭遇,結局則是死在被欺凌致重傷的搶救的麻醉過敏當中。
主創的出發點想必是探討制度背後的黑暗、權與利的刀光劍影、受害者的何去何從以及正義審判的缺席。這些無不都是當今最觸動民眾神經的敏感點,也是最容易擦槍走火的題材。
故事的結尾,導演並沒有對誰作了道德判斷道德綁架,他只是想靜靜地講述一個故事,把更多的思考空間留給觀眾。真兇何誰,於我而言,已經不是重點,因為那段駭人的往事已無法挽回,它只是為這個案件作了一個結案陳詞,為故事畫上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