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潘不安講究史

    我個人為歷史上這類反抗,可以分為武鬥派、制衡派和養生派。

    當然這其中還有一些皇帝面對權臣實在是無能為力,連是反抗的機會都沒有,不歸為這三類之中。

    武鬥派

    這種在亂世或者尚武的少數民族中比較多,最著名的就是康熙擒鰲拜了。

    鰲拜出身將門,曾跟隨皇太極徵察哈爾部、攻北韓,屢立戰功,因在攻克皮島之戰中有先登之功,,賜號“巴圖魯”,也就是日後影視劇中滿清第一勇士的由來。

    鰲拜作為開國功臣,在順治遺詔中與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共同為輔政大臣。但是索尼年老,蘇克薩哈原是多爾袞派系被索尼等人不容,遏必隆軟弱依附鰲拜,加上康熙此時年幼,鰲拜開始專權。

    康熙年長後,先是挑選一批權貴子弟,整日在宮中練習布庫(滿語摔跤),給鰲拜一種玩物喪志的假象。然後將鰲拜親信陸續調離北京,並掌握京師的衛戍權。

    在時機成熟後,召毫無防備的鰲拜入宮,那些整理練習布庫的權貴子弟一擁而上,將鰲拜摔倒生擒。之後,康熙宣佈鰲拜30條罪狀,將其軟禁至死。

    不過相對康熙,更加驚爆的恐怕就是南北朝時期,北周武帝宇文邕了。

    北周開國皇帝宇文泰死後,侄子宇文護排出異己,殺死大將軍趙貴、獨孤信等人等人,掌握政權。先是廢殺北周孝閔帝宇文覺,立宇文毓為帝,後又毒殺宇文毓,立宇文泰第四子17歲的宇文邕為帝。

    宇文邕吸取了兩位兄長的教訓,一直採取韜光養晦的政策麻痺宇文護,一般暗中積蓄力量,尋找機會。

    公元572年,宇文邕藉著和宇文護一起見太后的機會,將一篇《酒誥》交給他,讓他勸太后少喝酒。宇文護沒有疑心在太后面前讀《酒誥》,宇文邕乘機在背後用玉珽猛擊宇文護的腦袋,在宇文護摔倒在地後,命宦官將其砍死。

    宇文護死後,宇文邕迅速掌握政權,利用反對宇文護的親信舊臣,將其兄弟、兒子、親信全部誅殺。

    當然這類武鬥風險較高,有成功的,失敗的也很多,最著名的就是三國時期的曹魏的第四位皇帝曹髦,當時司馬昭專權,曹髦發兵討伐,卻被賈充指使成濟弒殺。

    制衡派

    這類在漢朝,還有明朝比較多,往往是扶持一股勢力制衡另一股勢力,而皇帝借用最多的無非是宦官和外戚這兩股勢力。

    比如東漢第四位皇帝漢和帝劉肇登基時只有十歲,因此由竇太后臨朝稱制,而竇太后的哥哥竇憲和弟弟竇篤藉機掌握政權。

    到漢和帝長大後,想要消滅竇氏兄弟,但是因為無法和外臣接觸,於是想到了藉助身邊宦官的力量。漢和帝一面以“擁君派”掌握京師的治安力量,一方面以宦官鄭眾為首,迅速逮捕竇氏親信郭璜、郭舉、鄧疊、鄧磊等人,將他們送入監獄處死。同時收繳竇憲的大將軍印綬,將竇氏外戚全部送回封國後強令自殺。

    漢和帝利用宦官制衡外戚,重新掌握了政權,但這也導致了東漢後期宦官、外戚交替干政。此後,漢朝皇帝利用宦官除掉外戚,宦官藉機掌權,下任皇帝又用外戚去掉宦官,外戚又重新掌權,陷入了一個惡性迴圈當中。

    所以歷史上制衡派的隱患非常大,極易作繭自縛,非一般君主可以使用。

    養生派

    這一派就是比誰能活了,用更長的壽命把權臣熬死,就可以兵不血刃的重新掌權了。

    這其中比較著名的如漢宣帝劉詢,他是漢武帝曾孫,巫蠱之禍中被害的戾太子劉據之孫,後由權臣霍光擁立為帝。

    劉詢稱帝后,一直對霍光恭敬有加,委以重任。等到6年後,公元前68年,霍光病逝,劉詢才開始親政。並於公元前66年,平定霍氏謀反。

    還有一個比較著名的就是明朝的萬曆皇帝,因為隆慶皇帝早逝,萬曆登基時只有十歲,由李太后聽政。

    太監馮保就藉此機會和張居正內外勾結,排除異己,把持朝政。雖然張居正在位期間,主持“一條鞭”改革,拯救了岌岌可危的大明,但在萬曆眼中,張居正就是真正的大權臣。光這副對聯“日月並明,萬國仰大明天子; 丘山為嶽,四方頌太嶽相公”,萬曆估計就不至一次想殺張居正了。

    不過張居正有李太后的支援,又和馮保內外勾結,沒有任何可以對抗的資本,而且張居正所領導的改革對改善明朝經濟有巨大幫助,所以萬曆前期表現的極力支援。

    直到萬曆十年,張居正積勞成疾病逝,在其死後四天,萬曆就開展了全面的報復。先是張居正推薦的禮部尚書潘晟遭彈劾免官,後削盡張居正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並下令抄家導致家屬餓死無數。就連已經下葬了的張居正,都被萬曆挖出來鞭屍,後來在輿論的壓力下,才停止了進一步的迫害。

    當然了,養生派皇帝除了身體健康,懂得隱忍之外,也要善於抓住時機,自身能力過硬。不然像後主劉禪一樣,先是熬死了諸葛亮,結果權利又被費禕、蔣琬等人掌握,這幾個都是忠臣還好。結果等蔣琬、董允死後,費禕被刺殺,權利又被宦官黃皓、佞臣陳祗掌握,最後成為司馬昭的“座上賓”。

  • 2 # 十二月份的豬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皇帝造反,還不如秀才。

    舉個北魏孝莊帝的故事。

    北魏孝莊帝是大將爾朱榮立起來的傀儡皇帝。他的皇后爾朱氏也是爾朱榮的女兒。

    北魏大權掌握在爾朱榮手裡。他遠居晉陽(今山西太原),遙控京師,孝莊帝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向他彙報,大小官吏的選拔都由他定奪。

    這樣的皇帝做起來很窩囊,孝莊帝決定改變現狀,誅殺爾朱榮。

    永安三年(530年)九月,爾朱榮父子前往洛陽皇宮,探望爾朱皇后。

    孝莊帝在宮裡埋下伏兵,爾朱榮及其子爾朱菩提等30人全部被誅殺。

    訊息傳出,天下震動。爾朱榮的侄子爾朱兆立即舉起復仇大旗,率領輕騎奔襲洛陽。

    孝莊帝戰敗被俘,被送至晉陽絞殺。

    隨後,爾朱兆和爾朱世隆(爾朱榮的堂弟)立長廣王元曄為帝,不久又改立廣陵王元羽之子元恭為帝,是為節閔帝。

  • 3 # 胸中隱甲兵

    皇帝基本上沒有弱智的,很多朝代都是都是連續好幾個皇帝死的早,後繼者年齡小或者乾脆沒有直系繼任者,外戚宦官輔政時間過長,導致皇權衰落,比如東漢,清朝,還有的是因為制度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沒有施行變革導致的,比如明朝,流弊的皇帝,會使用手段扶持新興的勢力打擊,那些權利比較大的勢力,來保證勢力的平衡,慢慢的收回一些權利,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這招用的好的有個代表人物是康熙,用的不好的是漢獻帝,明末的崇禎,是最失敗的,他幹掉了魏公公候,沒有扶持起來一個像魏公公一樣的人,導致東菱黨做大,對他的旨意都是陽奉陰違,導致了最後的失敗

  • 4 # 三點水滴

    其實關鍵是要看如何架空。

    1. 如果是一個文臣(在內執政)代行皇帝權力,導致皇帝“令不出皇宮”。基本上皇帝是“半自願”,擔心不給該大臣權力,自己鎮不住其餘臣子,如漢宣帝劉詢(劉病已)與霍光(霍去病異母弟)。霍光請宣帝回來繼位,並表示要還政於宣帝,宣帝不受。而是等待霍光死去,再行處置。那時羽翼已豐,沒有掣肘,順利親政。

    類似的,萬曆皇帝朱翊鈞和內閣首輔張居正,作為萬曆皇帝的老師,張居正在萬曆皇帝幼年即位後大權在握也是理所應當,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師銜,死後卻被抄家。

    總得來說,文官擅權,架空皇帝只能是一時風光,並不能顛覆王朝。只要皇帝狠下心腸,瞬間就能將其打下塵埃。

    2. 若是武將(在外掌軍)專權就很不一樣了,手裡有兵有將,啥都敢幹,所以皇帝會借各種手段剷除他。

    最好的辦法自然是從專權武將身邊找突破口,兵不血刃;

    其次是找到忠心耿耿,同時有軍權的其他武將;

    再不濟可以拉攏國外勢力,許以重諾也要消滅之;

    這都不行那就只能看武將心情了,任其宰割。

    說到底,文官可以管著,再怎麼架空,他的權勢永遠來自皇帝,想收回就可以收回。武將的權勢卻是來自於手底下的兵將,一著不慎就可能把皇帝拉下馬,危險程度可想而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月22日,火箭遭湖人逆轉,球迷怒噴裁判接管比賽,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