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此即逍遙遊篇的主旨、中心和結論,也是莊子的中心旨趣。由此可以瞭解所謂的逍遙遊,應該是承於天地之正而欲六氣之辯,而遊於無窮。真正的逍遙必然是無所憑藉依附的,是悠遊於自然之中的。像「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乃是有待於外;宋榮子的「定乎內外之境,辨乎榮辱之境」是有待於內;而列子的「欲風而行」則是有待於方術。而成天地之正,欲六氣之辯完全是順乎自然,而得自由之樂。而如何能做到「無己、吳功、無名」,進而求得逍遙?我們所追求的「無」,應該是從「有」的境地昇華而出的,也就是說「無」的境界仍要從「有」中獲得。無己之道,從不曾知道自己,進而充實自己、完成自己以達「有己」,最後昇華到不知有己、放棄自己偏見私執的「無己」境地。無功,從不曾有過功勞,進而有功於社會、造福人群,最後到達不知有功、生而不有為而恃的「無功」。無名之道,從不曾有過名聲,到有名於世、為人楷模,最後不知有名、捨棄虛名、不以名累實,達到無名的境地。這種歷程的努力,就是要把「有待」加以淨化、昇華,以表露人性的無限開展。能夠達於無己、無功、無名,而後才能體悟逍遙之道,三者之主體為「無己」,所以想要達到逍遙的境界,就是在於「無己」的功夫。莊子的無己,就是於人間世中去掉形骸的自己,讓真我精神從形骸中突破出來,上升到與萬物相通的根源。這也就是捨棄形器而保其內在精神,使心不隨物牽引,不逐物漂流,能夠保持其心靈的本質,以觀照宇宙人生。
四、有用無用
莊子在篇末連舉幾個例子,藉由以說明「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並且從中我們可以體會,「無用」並不是真的無用,乃是因為人的判斷的結果。若是從不同的觀點來看同一個事物,將會有不同的判斷。自然間的萬物皆有其本性,有用無用乃是人離開自然大道後,因為自己偏見好惡所產生的概念,自然會有所偏頗,若使其心志順應自然的規律,那麼有用無用又有何差別?此即所謂「忘物」的功夫。
參、結論我們試著從莊子的思想來探討追究,知道所謂逍遙遊的境界,也就是想在無限生的痛苦與現實的悽楚中,追求自己能夠超脫而出,擁有一個自由而快樂的境界,培育一個屬於靈性的、而且充滿無限自然和諧的廣大精神世界。所以莊子在他的著作中把逍遙遊列為其中的第一篇,開宗明義的顯示出他思想世界的要旨。在逍遙遊的敘述中,我們如果以鯤來作為人的影射,水來代表現實世界,那麼鯤的形成,就如同是一個哲人在人群中造就了心靈境界的雄偉,而不沈浮於世俗塵埃。但是這種境界上需要再求上升,醞釀變化而成為鵬,那麼大鵬所代表的就是境界的上升,從現實中超拔而起,另外開闢一個飛揚活躍的精神境界。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重要的條件,其一是因為他已有所蓄養,成其與自然相近之體,另一個則是他因為能夠待時而動,隨著自然規律,自然能與萬物融合一體。
大鵬最後能夠在天池中逍遙,不是一蹴可及的,而是經過長時間的默默耕耘。同樣,我們想要逍遙而遊,絕不是想那些小鳩一樣,對眼前的一切感到滿足、自我陶醉,便自認為是逍遙。逍遙的境界,其最終固然是無待的,無待的真義,不是流於虛無,而是把有待加以淨化、昇華,因此要達到逍遙的功夫,仍然必須從有待做起。只是有待而不拘限於有待,最後才能把有待化為無待。而「無己、無功、無名」的功夫,也是必須有己而後可以無己、無己而後可以見真己;有功而後可以無功、無功而後可以成大功;有名而後可以無名、無名而後可以得實名。
莊子逍遙遊的精神,即是在於體認自我、存在真我、由忘我偏見的破除,而追求人生的真我,以求逍遙。關於篇中敘述,大多著重於境界的描述,然而我們不可將境界誤以為就是方法,而不知莊子逍遙境界的背後,有切實的修練功夫。但這些切實的功夫,在逍遙遊一文中沒有明確的說明,而是散見於其他篇章中,逍遙遊只是總綱,想要對莊子思想有全面的瞭解,仍然要研讀體會莊子全書。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此即逍遙遊篇的主旨、中心和結論,也是莊子的中心旨趣。由此可以瞭解所謂的逍遙遊,應該是承於天地之正而欲六氣之辯,而遊於無窮。真正的逍遙必然是無所憑藉依附的,是悠遊於自然之中的。像「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乃是有待於外;宋榮子的「定乎內外之境,辨乎榮辱之境」是有待於內;而列子的「欲風而行」則是有待於方術。而成天地之正,欲六氣之辯完全是順乎自然,而得自由之樂。而如何能做到「無己、吳功、無名」,進而求得逍遙?我們所追求的「無」,應該是從「有」的境地昇華而出的,也就是說「無」的境界仍要從「有」中獲得。無己之道,從不曾知道自己,進而充實自己、完成自己以達「有己」,最後昇華到不知有己、放棄自己偏見私執的「無己」境地。無功,從不曾有過功勞,進而有功於社會、造福人群,最後到達不知有功、生而不有為而恃的「無功」。無名之道,從不曾有過名聲,到有名於世、為人楷模,最後不知有名、捨棄虛名、不以名累實,達到無名的境地。這種歷程的努力,就是要把「有待」加以淨化、昇華,以表露人性的無限開展。能夠達於無己、無功、無名,而後才能體悟逍遙之道,三者之主體為「無己」,所以想要達到逍遙的境界,就是在於「無己」的功夫。莊子的無己,就是於人間世中去掉形骸的自己,讓真我精神從形骸中突破出來,上升到與萬物相通的根源。這也就是捨棄形器而保其內在精神,使心不隨物牽引,不逐物漂流,能夠保持其心靈的本質,以觀照宇宙人生。
四、有用無用
莊子在篇末連舉幾個例子,藉由以說明「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並且從中我們可以體會,「無用」並不是真的無用,乃是因為人的判斷的結果。若是從不同的觀點來看同一個事物,將會有不同的判斷。自然間的萬物皆有其本性,有用無用乃是人離開自然大道後,因為自己偏見好惡所產生的概念,自然會有所偏頗,若使其心志順應自然的規律,那麼有用無用又有何差別?此即所謂「忘物」的功夫。
參、結論我們試著從莊子的思想來探討追究,知道所謂逍遙遊的境界,也就是想在無限生的痛苦與現實的悽楚中,追求自己能夠超脫而出,擁有一個自由而快樂的境界,培育一個屬於靈性的、而且充滿無限自然和諧的廣大精神世界。所以莊子在他的著作中把逍遙遊列為其中的第一篇,開宗明義的顯示出他思想世界的要旨。在逍遙遊的敘述中,我們如果以鯤來作為人的影射,水來代表現實世界,那麼鯤的形成,就如同是一個哲人在人群中造就了心靈境界的雄偉,而不沈浮於世俗塵埃。但是這種境界上需要再求上升,醞釀變化而成為鵬,那麼大鵬所代表的就是境界的上升,從現實中超拔而起,另外開闢一個飛揚活躍的精神境界。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重要的條件,其一是因為他已有所蓄養,成其與自然相近之體,另一個則是他因為能夠待時而動,隨著自然規律,自然能與萬物融合一體。
大鵬最後能夠在天池中逍遙,不是一蹴可及的,而是經過長時間的默默耕耘。同樣,我們想要逍遙而遊,絕不是想那些小鳩一樣,對眼前的一切感到滿足、自我陶醉,便自認為是逍遙。逍遙的境界,其最終固然是無待的,無待的真義,不是流於虛無,而是把有待加以淨化、昇華,因此要達到逍遙的功夫,仍然必須從有待做起。只是有待而不拘限於有待,最後才能把有待化為無待。而「無己、無功、無名」的功夫,也是必須有己而後可以無己、無己而後可以見真己;有功而後可以無功、無功而後可以成大功;有名而後可以無名、無名而後可以得實名。
莊子逍遙遊的精神,即是在於體認自我、存在真我、由忘我偏見的破除,而追求人生的真我,以求逍遙。關於篇中敘述,大多著重於境界的描述,然而我們不可將境界誤以為就是方法,而不知莊子逍遙境界的背後,有切實的修練功夫。但這些切實的功夫,在逍遙遊一文中沒有明確的說明,而是散見於其他篇章中,逍遙遊只是總綱,想要對莊子思想有全面的瞭解,仍然要研讀體會莊子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