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旅行途中11
-
2 # 王祖蔭1
毛烏素沙地,不同於沙漠。沙層厚約1米,沙層下是土地。經過鍥而不捨的努力,不僅沙化終止,而且綠化成效顯著。這是中國與沙漠化鬥爭的巨大成就。希望有一天,地圖上標註的不再是巜毛烏素沙地》,而是《毛烏素草原》。向全國各路治沙的無名英雄們致敬!
-
3 # 毀我塑我
從無定河邊的烏審旗,東到神木,西到定邊,西北面日光照耀下會有眩暈的感覺,一邊茫茫之地,若站在鎮北臺往北望,一望之下無任何高聳突出物,天地之交處黑灰一片,這便是毛烏素沙漠了。
毛烏素的歷史成因,一言以蔽之
匈奴草黃馬正肥,李廣為上郡(治所在毛烏素南部邊緣,榆林魚河)太守時,匈奴可飛馬追草至城下,那時漢也在這邊養戰馬,可見當時毛烏素一帶草原肥美之盛。大約到了唐初,由於遊牧民族的趕著羊群而來,一拔又一拔,窮而無盡(那裡也沒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致使這一片漢軍與匈奴爭奪草場的地方,草原不再復生,草下的礫岩日曬風吹成了沙地,漫漫歲月裡,像不好治的銀屑病一樣,逐漸擴大到現在的地方,由沙地而成沙漫,就成了毛烏素沙漠,一直到明,榆林北長城一帶一直是防護的重要地方,當時的戍邊的邊軍一個重要的任務便是清沙,因為每至風起,漫天黃沙捲過來,待風停時,城牆下便漫起了沙丘,從北部蒙古草原的騎兵便提馬在風后追過來,踩著沙丘便上了城牆,這片4萬平方公里面積的毛烏素沙漠便一直從唐末到上世紀。
從裡面的地名便能看出,毛烏素氣候與地質的惡劣,叫鹼和鹽的地方相當多,毛烏素就有壞水的意思,亦指鹽鹼地,所以,後來毛烏素的治理多為耐鹼牧草。
毛烏素內蒙南面烏審題旗
寧夏東面毛烏素
陝西毛烏素
毛烏素的治理,始於上世紀70年代三北防護林工程
上世紀70年代,由於榆林氣候惡劣,經常黃沙漫天,颳得柏油路上全是沙子,學校的課桌,飯堂裡全是沙子,榆林這座古城都曾想南遷到米脂一帶,那個時候,正是中國三北防護林總體工程建設的初期,從這時開始,無數的防治治沙科研工作者,前仆後繼,有的甚至終其一生也默默無聞,在長達近50年的時間跨度裡,採用帶狀種植,鎖邊切割,複合草地等方式,復原和種植了生長快,適合鹼地生長的紫花苜蓿,飼料桑,羊草,沙打旺等等牧草,間種胡楊,紅柳,沙地玉米,花生,檸條,沙棗,藍莓,馬鈴薯等等,一步步從內蒙往南推,從陝西往北推,從寧夏東推,靠著科學研究,靠著人定勝天的毅力,靠著戰略定力與耐性,終於完成了毛烏素90%以上的去沙漠化,從縱向上看,是人類史上僅有的的創舉,從橫向上看對比全世界,更是獨一無二,也只有中國能夠做到。
毛烏素溼地
毛烏素草場
毛烏素變成草原,對我們有何影響?
毛烏素變成草原與森林,它的重要意義在於,毛烏素恢復了漢代時,草黃馬正肥的千年前的景象,也為中國治理古爾班通古特,塔克拉瑪干,騰格里等沙漠提供了長達50年的科學方法,經驗積累,治沙科技人才,這種治沙的科學模型無法在實驗室完成,也無法靠計算推導,它必須在一個很長的歷史實踐中,不斷失敗不斷總結不斷前進,才能完成,從任何一個意義上說,毛烏素沙漠的治理都算做一件偉岸的工程。
鎮北臺秋色染林
我長年旅遊,對我最直接的震撼,就是我第一次從定邊往鄂爾多斯這一路上,沒有看到黃沙漫天,塵土飛揚,我在榆林城,抬頭望天一片湛藍,空氣比西安好得太多了,那是我第一次去,我以為這裡空氣會不好,在古城的駱駝雕像旁爬上去,看那個城牆,下面很多人就坐在戶外唱歌彈琴玩耍,在鎮北臺,統萬城,望長城一線以北,不再是明初蒙古草原騎兵踩著沙丘便登上城牆的茫茫沙丘,紅鹼綽不僅是個景點,也是溼地還是魚場,這裡不再是那個被沙漠逼著要搬遷的城市,而重新成為一個美麗的,邊塞明珠。
統萬城的綠色
對於生活來講,這裡已經改變了一些原始的經濟生活方式,在這一片相當於甘肅張掖那麼大的地方,種植經濟作物(杏,梨,沙棗,玉米,馬鈴薯,西瓜等等),劃片發展畜牧業,本地人不再外遷,周圍的人逐漸聚集,在這裡生產和生活。穿越毛烏素的公路兩側都是森林與草場,遠處可見風車,近處可見兔子。
毛烏素秋收時節
往長遠了說,黃河逐漸減黃為藍,毛烏素功不可沒(每年為黃河減少4億噸),而且由於防風固沙,氣候逐漸溼潤,更有利於周邊耕地的增加和多產。
黃河邊毛烏素現在的模樣
總體來說,毛烏素沙漠變成草原與森林,是一項人類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壯麗史詩,這是一片當年匈奴的牧場,農耕與遊牧的分界線,現在逐漸成為一片綠洲,陝西,內蒙,寧夏中間這塊也不再是人們概念意義上的邊塞,分隔了內蒙,寧夏與陝西的舉目黃沙的飛地,而是成為了將三省連結成一體的生機盎然的綠肺,成為結合古城,草場,林場,牧場,溼地的旅遊區和宜居的生活地域。
-
4 # 澹奕
毛烏素沙漠不是變成草原或者森林,而是恢復成草原或者森林,這個地方並非原本就存在的沙漠地帶,而是在古代因為人為破壞,才變成的荒漠化地區。
先秦時代,如今的毛烏素地區原本屬於匈奴等北方遊牧民族的主要活動中心,這個地方後來也成為趙國與秦國等中原國家的主要牧場、騎兵訓練之地,興盛一時。
大多數那種天然的荒漠地區,氣候乾燥,也沒什麼降水,但是毛烏素地區不同,這個地方的降水量還是比較豐富的,常年都在三四百毫米左右,非常有利於植被的生長。
古時候,毛烏素地區都是水草豐美,畜牧業發達的地方,因此這個地方還是很興旺的,但是隨著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之間的戰爭,毛烏素作為主要的衝突發生地,受到了強烈破壞。
因為大量的植被被燃燒之類,使得毛烏素逐漸荒漠化,成為了沙地,最終形成了中國的四大沙地之一,這個後天形成的沙漠,自然條件倒是沒有塔克拉瑪干等沙漠那麼可怕。
相較來說,毛烏素沙地的氣候還是比較好的,而且這個地方原本就不是沙漠,只是因為受到破壞才變成了沙漠,上世紀後期,咱們國家開始全方位治理毛烏素沙地,讓其恢復生機。
如今毛烏素地區,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地方都重新被綠化,到本世紀初,毛烏素已有六百多萬畝沙地得到了治理,水土流失被遏制,黃河的含沙量也因此銳減。
原本降水等條件就不錯的毛烏素沙地地區,出現了大片的良田、森林與草場,到2020年毛烏素的土地治理率超過93%,即將消失,這其實是讓毛烏素恢復本來面貌,是好事情。
很多人覺得,咱們國家就是應該把荒漠都給變成草原森林,其實這未必是什麼好事,而且在其他地方也並沒那麼輕鬆,不是所有荒漠,條件都跟毛烏素是一樣的。
毛烏素原本就不是先天沙漠,因此治理起來是比較容易的,當地條件很好,將毛烏素變成森林綠洲只是讓其恢復千年前的樣子,並非是刻意改造什麼,其他荒漠就未必了。
回覆列表
如果根據實際情況好好的治理,毛烏素沙漠不會徹底的變成草原或者森林,但是沙漠的面積會逐漸縮小的。
在內蒙兵團時,那時從師部烏拉特前旗到團部所在地烏樑素海邊的壩頭約50公里,沿途都是連綿起伏的沙丘或小塊兒的草灘,看不見房屋,只能偶爾看到一座帳篷。
那時把沙丘和烏樑素海隔開的,就是團部和連隊的一些生活設施。
30多年後,當我們再重返那裡時,從前旗到壩頭沿途看到的是一片一片的向日葵和玉米地,我們被震撼了,從來沒有想到大片的沙丘會變成田地,能種植經濟作物和莊稼。而我們在那裡時只有連隊的小片的菜地,種點土豆和西紅柿等。
所以只要觀念改變了,技術手段上去了,沙漠的面積應該會逐步縮小的,生態環境也會改變的。
我文後所配的圖片是前兩年去內蒙商都縣時拍的,當年我在那裡工作時,雖然那裡不是沙漠,但是貧瘠的土地上每畝只能收幾十斤莜麥或者收點土豆、圓白菜,這次去看到到處都是綠油油的,種著成片的甜菜、向日葵,還有小面積的莜麥。
一切都在改變著,一切都會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