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青子衿Tom
-
2 # 藝林話史
三國時期,天下紛爭,群雄並起,但他們有個共同點,名義上還是大漢臣子,尊漢獻帝為正統,諸候混戰為的都是各自利益和地盤,從儒家忠君的思想來看,謀士投奔某個梟雄並沒有叛漢,只是更換一箇中興漢室的豪傑,因此,從傳統名義上,這些名士選擇自己的主公說的通,但如果某個梟雄敢稱帝叛漢,那是要受天下人人得而誅之的,如袁術。所以,即便強大如曹操也終其一生不敢稱帝,就是這樣,在自己想要稱王的時候,心腹首席智囊荀彧第一個堅決反對,讓曹操寒心,忠君思想在士人心中還是根深蒂固的。
在這樣特殊的政治社會環境下,名士們對於實現自己抱負有了更多選擇,曹操在招納人才時名義上也是為朝廷服務的,到後期,司馬氏當權,對士族名流瘋狂屠殺,引起名士們的恐懼和思想混亂,出現了玄學這種故弄玄虛的學朮思潮。
-
3 # 哇哦歷史
投降,有兵的投降,有將的投降,我說說將領的投降。
如果把時間放在三國之外,背景改為外族入侵,一定不會有三國那麼高頻率的投降情況,而像三國時期一個人先後伺候好幾個主子這樣的事情,就更不會發生。
因為外族入侵是家仇國恨。外族來是要滅我族類的,之所以沒有滅,是他能力不足,只要能力達到,他人手足夠多,沒有一個侵略者不想把對方滅個一乾二淨。
更有甚者,外族入侵假如極其野蠻,那這樣的仇恨更是會被世代相傳下去。這種情況下,投降外族的人是極少數中的少數,只有那些沒有任何做人底線、毫無人性的人,才會向奴役自己的人磕頭下跪。
這就是為什麼侵華戰爭時期,有漢奸這個詞。投降小日本的人是要受到世人唾棄和詛咒的。但是三國時期,就沒有這樣的名詞,更沒有誰因為投降敵人被世人不齒棄。——本質不同。
三國鼎立是內戰,是內部矛盾,並沒有和異族之間發生衝突。投降這件事,就像不想在這家公司幹了,跳槽到另一家公司而已。
其實戰場如商場。商戰沒有丟掉小命的危險,但戰場有,這是二者唯一的一點區別,但這一點也被當時的人們忽略不計了。
因為看慣了生死的亂世人民,早已經對掉腦袋這件事敏感度非常之低了,人固有一死嘛,先把眼下這頓酒喝了,明天聽老天的。
劉備的手下和曹操的手下,大家遠日無怨、近日無仇。劉備的手下和曹操個人之間,沒有私人恩怨,曹操的手下和劉備個人之間,也不曾有過節。
我不妨列舉一下三國時期“轉會”的將領——
龐德先跟馬超,後降曹操。孟達先隨劉璋,後降劉備。夏侯霸先在魏國,投奔姜維。潘濬先跟劉備,後投降孫權。
馬超先附張魯,後投劉備。張郃是袁紹舊將,後奔曹操。張遼先跟呂布,後降曹操。姜維先在魏國服役,後投蜀漢……
所謂投降,只不過是換個老闆,然後繼續各為其主。戰場上相見,繼續拿出看家本領,動真格的,這只是各盡其責罷了。很像現在的職業球員,這個俱樂部不想踢,就轉會一家,上場了還是要拼命踢。
因而三國時期,大家對人員之間的流動,忍耐度都很高。如果你放在春秋戰國,那時候國家數量比三國多好幾倍,對投降的容忍度更是高了許多倍。
不管你是哪華人,只要有能耐,可以到任何國家去當丞相。而且不想幹了你還可以再換一家,哪怕是換到敵人那邊,似乎也無所謂。
這不就是典型的商場裡互相挖ceo、挖員工嗎?一樣一樣的。這就是三國期間投降成了家常便飯,大家也都無所謂的原因。
回覆列表
三國時期投降很普遍,主要是那時候身處亂世,各諸侯之間的兼併戰爭相當頻繁,主公被滅,大將就需要另找東家,於是就有了投降事件。各諸侯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也需要人才來輔佐自己,所以他們也樂於看到降將投奔自己,並且會對他們加以重用。
張遼是一位智勇雙全的悍將,他效力過丁原、何進、董卓、呂布等多位主公,在呂布兵敗被殺後,他又轉投了曹操。張遼個人能力很強,他幫助曹操勸降昌豨、大破烏桓,平定陳蘭、梅成叛亂等,還在合肥之戰創造了八百人大勝十萬人的顯赫戰績,這讓他在曹營有著極高威望。
甘寧是東吳武功最好的大將之一,他原本是荊州劉表的部將,劉表死後,轉投了東吳。東吳的歷次大戰甘寧都有參與,並且表現不俗,因為有率數百人夜襲曹營的壯舉,被孫權稱讚為“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相敵也”。
“身在曹營心在漢”說的是關羽的故事,關羽以忠義著稱,但他的一生中也有過短暫降曹的經歷。在官渡之戰前,曹操先率兵攻打了劉備,劉備兵敗後逃到了袁紹陣營,關羽則被曹軍圍困。為了勸降關羽,曹操答應了關羽降漢不降曹,得知劉備生還還將離開曹營去投奔劉備的苛刻條件。關羽在曹營受到了厚待,還幫助曹操斬殺了敵軍名將顏良,在得知劉備生還後,關羽主動離開了曹營,這使他的忠義之名流傳千古。
由此可見,當時投降事件很多並且被人接受是當時諸侯混戰的社會狀況決定的,同時也有諸侯樂意接納人才的因素。人才是大家都要爭取的物件,至於是否投降過並不是優先考慮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