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臭臭and哥哥
-
2 # 眾信33
正常的,小孩子正是發育時期,這個階段對什麼都比較好奇,是物體指引他去做這些肢體動作,所以不要擔心,小孩子都是這樣,另外還不能忽略小孩子多動症的情況,判斷這點,只要觀察小孩在玩某種玩具或者是其他看電視之類的,只要投入,對某件事物比較專注,這就說明孩子是正常的
-
3 # 無限媽媽育兒經
一歲多,正是剛學會走路對這個世界充滿著好奇的年紀,跑來跑去再正常不過了,他們不再透過指揮家長到這裡到那裡,自己想到哪裡就到哪裡,自我意識進一步發展中。當小孩子真的不那麼好動的時候,家長反而要擔心了,我的孩子怎麼了,情緒不高?身體不舒服?最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生病了,他們沒有力氣到處走走看看,這時候作為家長的我們就要看看孩子到底哪兒不舒服,因為孩子身體一旦好起來,他們就會重新到處走,好動的不得了,所以你家孩子好動應該高興才對呀
-
4 # 早知深圳
前些天,有位媽媽找到我說自己的孩子,特別好動,在家裡沒有一刻安靜的。孩子經常因為不能遵守課堂紀律,被老師罰站;做作業時,必須有家長在一旁盯著,就這樣也做不到十分鐘;在和媽媽說話的過程中,孩子一下子爬上了沙發,身子在上面扭來扭去,手裡還捧著水杯,嘴裡含著水杯的吸管,東看看西看看,果然是一刻也不停。
這位媽媽她說,帶孩子去醫院檢查過身體,發育一切正常。這時候,好像是為了印證媽媽的話似的,孩子突然從書包中拿出書寫板,又拿了筆,趴在茶几上,居然安安靜靜的描起書寫板來,直到兩張手寫板全部描完了,他才抬起頭。果然沒有多動症,而且會主動學習,也沒有什麼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問題,很正常的一個孩子。那上課坐不住,做作業不能集中注意力,又是怎麼回事呢?經過交流,我瞭解到了這個孩子的成長情況。孩子小的時候都是由奶奶帶的,因為家裡附近沒有什麼小夥伴,平時就自己在家玩,奶奶有時候忙起來就讓孩子看電視,後來還喜歡上了手機遊戲。
在幼兒園裡,孩子也沒有什麼好朋友,有點孤單。他想要找其他小朋友玩,又不知道要怎麼做,就去騷擾其他小朋友,偶爾會造成同伴間的衝突。後來媽媽覺得奶奶太溺愛孩子了,就自己帶,但是這個時候孩子已經形成了好動的行為習慣,難以安靜,媽媽就採取監督責罵的方法,想讓孩子安靜下來,可效果並不理想。因為這些行為問題,孩子被貼上了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的標籤,並且每天都關注孩子的負面行為。
其實孩子的問題,與家庭教養中的誤區密切相關。首先,讓三歲以下的孩子長時間看電視,是培養注意力的大忌。電視上的聲光電刺激,非常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更不要說看電視時,還不斷地伴隨著吃東西、聊天、玩玩具。在學習過程中,由於幼兒的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完善,就會被聲音吸引,注意力全部轉移到其他事情上去。
第二,孩子玩手機遊戲,是造成孩子脾氣急躁的主要原因。電子遊戲,具有及時反饋的特點,就是你做一個動作遊戲,馬上會有一個相應的反應。長期玩遊戲習慣了及時反饋,自控力就會變得很差,任何需要都要馬上滿足,否則就會哭鬧。
第三,孩子缺少足夠的語言能力,無法表達需求。不管是交朋友,還是表達情緒,都需要用語言作為工具。當孩子沒有辦法用語言說清自己的想法時,就只能用肢體語言來表示,不管是騷擾同學,還是生氣時打自己的腦袋,都是語言表達能力無法適應心理發展需求的表現。
回覆列表
首先建議你先結合以下鑑別方法判斷下孩子是正常的好動還是有多動症:
(1)觀察注意力能不能集中幾分鐘,多動症的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不管是他感興趣的事還是不感興趣的事他都不能集中注意力,普通好動的孩子在遇見自己喜歡感興趣的事時,如玩玩具看動畫片時,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
(2)觀察自控能力:多動的孩子有自控能力,會正常思考後再行動,比如在高處玩耍,多動的孩子不會貿然跳下來,他們會試探看看高度再考慮是自己下來還是叫他人幫助;;而多動症的孩子往往會不加考慮直接跳下來,跳下來摔著了才後悔。
(3)觀察行為是否有目的性和系統性:如果孩子的行為仔細分析有明確的目的,而且行為連貫,很系統,都是圍繞某個目的進行,那他只是頑皮兒童而已。多動症的孩子行為不受自己思維的控制,沒有目的性,常常有始無終,很難獨立完成一件像樣的事。
如果經過判斷,只是好動,那就是正常的。有的孩子精力旺盛,對世界充滿好奇心,想想1歲多了,會走會跑了,有自己獨立的思維方式,當然不喜歡還像小寶寶那樣呆呆坐在那裡不動了。好動的寶寶大部分聰明、活潑可愛,他需要大量的外出活動來發洩自己旺盛的精力,爸爸媽媽白天多陪陪寶寶外出玩耍。如果想鍛鍊一下他的專注力,爸爸媽媽可以每天陪他讀繪本,一點一點增加他坐下來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