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育兒網

    毋庸置疑,寶寶咬人是令每個家長都頭疼的問題。也許扔東西踢東西更加危險,但寶寶咬人會導致淤青、嚇壞別的小孩。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嚴肅告訴孩子“不能咬人”

    爪和牙齒是所有年幼哺乳動物的天然武器,因此孩子的本能使他在感到受到威脅或者需要什麼東西時就會用上自己的牙齒。他並不真正理解咬、掐、揪是不被允許的,更不用說能夠理解這些行為是“錯誤”的。因此,當他咬人時,即使他是輕輕地咬著玩的,家長也要立即清楚地告訴他咬人是不可接受的。

    比如,如果他的“親吻”變成了咄咄逼人的咬人時,那就用堅定地把他從膝蓋上抱開,堅決告訴他:“不許咬人。”孩子還太小,並不能理解咬人是不好的。這時家長只要告訴孩子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咬人就行了。

    確保沒有無意中鼓勵咬人

    同時,家長要確保沒有在無意中鼓勵孩子咬人。如果家長髮現寶寶咬傷了其他孩子,要將注意力集中在受傷的一方,而不是在咬人的寶寶身上——他們甚至可能會為了得到關注再一次咬人。

    雖然家長需要堅定地告訴孩子咬人是不好的,但實際上懲罰他並不一定能讓他停下來。事實上,懲罰性措施可能會讓本就憤怒的孩子心理防線崩塌。雖然經常有建議讓父母在孩子咬人的時候咬回去,讓孩子也感受一下被咬的滋味,但這是毫無意義的,因為這會讓孩子感到痛苦。

    “咬回去”會給孩子帶來壞榜樣

    這個年齡的孩子不能真正地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所以他還不明白他如何對待別人和他被如何對待之間的聯絡。更重要的是,幼兒透過模仿父母來完成大部分的社交學習,因此家長在孩子咬人時咬回去,會給他帶來痛苦,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壞榜樣。畢竟,如果家長也咬回去,孩子怎麼會知道咬人是不被允許的呢?

    當然,孩子咬人的行為必須停止。家長真正要做的是立即鬆開孩子的牙齒,關心受傷的寶寶。隨著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家長要幫助她他會用語言進行談判而不是用侵略行為:“我們不要咬(或打、抓)人。你能用告訴我你需要什麼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關閉開機自啟動怎麼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