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這你都不知道
-
2 # 或許同意Maybe
說白了,懂樂譜看似要求不高,其實背後的道理很深,何為懂樂譜,就是視譜,你能看懂樂譜應該就會唱,你會視譜視唱,就學過些樂理基礎,有基礎就好辦了,教起來也容易些,如果你遇到老師要求你懂些樂譜,我建議你跟他說拜拜,但要搞清楚老師問你懂不懂樂譜,有時只是想了解你的基礎,你的底子,以便制定如何教你。
-
3 # 華中小隱
這個問題包含兩個問題。
一、審美問題。
二、專業教育問題。
中國有句古話:陽春白雪,下里巴人。意思是高雅藝術和世俗藝術,是完全不同的。黑格爾在《Esthetics》中,即美學中,說得很明白:審美判斷決定美和美感。
世俗百姓唱歌,如山歌、民歌、信天游,張口就來,用不著樂譜。這是民間藝術,是原始的,通俗的,也是比較容易的,是人都可以嚎幾嗓子。至於好不好,另當別論。
音樂教師是專業教師,當然要教學生樂譜、樂理、發聲、用氣等等名堂。
教育是充滿理性的。雖然藝術本身並不是完全的理性,但在教育中,是理性的知識傳播。從教育學上來說,教育就是實現人的理性化。哲學家卡西爾的《人論》認為:人能夠創造符號,並且自身實現符號化。”當然,應該注意到,當代哲學強調的是“非理性主義”,即強調靈感、直覺、想象和衝動。但是,切記,非理性哲學,絕不是不要理性,也不是反理性,而是理性主義的高階形式。
音樂又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史記》有樂書,專門記載音樂歷史及其文化、技術性的問題。先秦時的音樂,與國家等級制度是緊密相關的。天子專用的樂曲叫韶樂,孔子聞韶,餘音繞樑,三日不知肉味。所謂黃鐘大呂,即大調樂曲,多咪嗖,基本不用半音,不用滑音。在曲調進行上,叫做級進和跳進。音程通常比較均勻。速度多為行板。小調是要用很多半音的,通常有快板和慢版,還會加裝飾音。
相關的成語還有:黃鐘譭棄,瓦釜雷鳴。
現在國際上通用的專業樂譜是線譜。用水平的多條平行線來表示音的高低。用符頭、符杆、符尾來表示音的長短等等
又有綜合樂曲所用的總譜或稱大譜表。有專供高、中、低音樂器使用的高音譜、中音譜和低音譜表,又叫五線譜。
簡譜一般用於非專業人士。用1、2、3、4、5、6、7表示音的高低,用下加線表示音的長短等等。
中國古代還有減字譜和工尺譜,用類似漢字的字形和數字表示樂器上的品位和手指位置。現在基本不用了,僅僅在研究古代樂譜的時候用得著。
-
4 # 混音師天職TimChan
這個事情不是想當然就知道答案。我們親自帶過學生的人就非常清楚這個事情。因為你有了這些音樂基礎知識的輔助,你在學習音樂的時候才能更加的得心應手。有音樂基礎知識的人跟沒有音樂基礎知識的人在學習方面確實有很大的區別的。
首先在音樂內容的理解的精準度上來說有音樂基礎知識的人,會更加清晰地理解老師講解的內容。並且如果有好的樂感,以及懂得看樂譜,就能夠更加準確地做到唱準內容。沒有音樂基礎的人,有的也許能夠憑感覺做到,但是永遠做不到細緻入微。
再一個在教學的方便程度上來說。懂音樂知識的人在教學的時候很快就能理解老師說的話,並且。會大大的說短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時間。沒有音樂基礎的話,聽不懂或者有些內容無法直觀理解,甚至要補課。而本身有一些音樂基礎知識以及感覺又是需要花費不少時間去練出來的。例如節拍,例如透過聽前奏抓起唱音。
我帶過的學生中,有那種完全沒基礎,而且還找不到拍的成年人,講真花了很多時間去補基礎,自己沒學好還怪老師教不好,特別窩火。最後不停換老師,換了一圈又一圈,被那種三五九流半桶水忽悠了一圈又灰溜溜回來找我補基礎。出於責任感,我是一定會帶好,但是心裡無論如何都是不舒服的。後來想想,還是設定一下門檻,懂譜的,能找到音的分一檔,基礎的分一檔。基礎不行的專門打基礎去。
如果不是專業學或者沒什麼要求,娛樂娛樂,那就隨意了。一開始講清楚要求就好。再一個,比較厲害的老師,還去教基礎,本身就是一種大材小用,所以一般會設立門檻。就像一些學院的教授,他們肯定不會願意帶沒有基礎的,甚至是有基礎離專業水平還要比較近的。基礎的不是不教,估計會設定比較高的價格了。願打願挨。
-
5 # 老男人就是我
每一個行業都有功底
不要覺得唱歌好聽,就是OK
舉個例子你聽聽
唱歌唱得不好就算了
萬一唱得好,一個不好運當了真正的歌手
你需要做什麼?我知道是唱歌
但是你原來需要錄音
你需要和現場樂隊去合作
老師導師不管你能不能當歌手
都需要你有這些功底
因為是習慣性和責任心的問題
萬一你出名了,原來只是空殼
到時候給你學,你更加覺得沒必要
回覆列表
音樂是需要天分的,很多人沒有專業學過音樂,但是唱歌很好聽。但是你要想走更遠的路,那就需要專業知識作為基礎,才能更近一步,否則就是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