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塗之人995

    隔,“障也。”(《說文》)文有阻隔,讀不明瞭,“隔”了。

    有時用典,人們也都明白。例如“正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王維《贈裴秀才》)讀過《五柳先生傳》,親切,自然不隔。沒讀的,識柳知柳,也不隔。“接輿”,楚狂人陸通字,“躬耕以食”。孔子適楚,通對其歌曰:“鳳兮鳳兮,何德以衰?”讀過李白“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不隔,沒讀,隔。讀《高士傳》,知道陸通,亦成。

  • 2 # 故園聲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到“隔”與“不隔”的概念。

    所謂的“不隔”就是作者的藝術作品能使讀者對作者想傳達的情感、事物等得到個清晰的、正確的、不含糊的印象。詩人用描述語建構意象、景物,語語都在眼前,情韻自然浮現,一切彷彿天成。

    《人間詞話》中評論姜夔的“隔”說:“覺白石《念奴嬌》、《惜紅衣》二詞,猶有隔物看花之恨。”王國維不喜歡帶有朦朧感的意境,在肯定姜夔詞的同時提出了批評:“白石寫景之作,如‘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高樹晚蟬,說西風訊息’,雖格韻高絕,然如霧裡看花,終隔一層。梅溪、夢窗諸家寫景之病,皆在一‘隔’字。”這是一種朦朧的“隔”,王國維所持的這種觀點,在學術界有著不同爭論。有人說:王氏讀白石如“霧裡看花”看不清,是他眼力不夠,視野不寬,故無法領略那種朦朧美。也有人持贊同意見。

    若詞人用修飾語,所表達的意思令人費一層思量,文學功底淺的人無法領略其含義,還要進行查證才能弄明白。

    錢鍾書有一篇文章《論不隔》,其中說到:“好的文藝作品,按照‘不隔’說,我們讀著需像我們身所經目所擊一樣,我們在此地只注重身經目擊,至於身所經目所擊的性質如何,跟‘不隔’無關,此點萬不可忽視;否則必引起誤解,譬如,有人說‘不隔’說只能解釋顯的、一望而知的文藝,不能解釋隱晦的、鉤深致遠的文藝,這便誤會了‘不隔’。‘不隔’不是一樁事物,不是一個境界,而是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之中,作者所寫的事物和境界得以亮無遮隱地暴露在讀者眼前,作者藝術的高下,全看他有無本領來撥雲霧而見青天,造就這個狀態。”這裡論述的主要是表現技巧上的“不隔”效果。

    關於“隔”與“不隔”的問題也有不同觀點,有人認為,作品是有時間、空間條件的,在一定時空條件下被認為不隔的作品,在另一環境下能否被人們領會也很難說清。王國維的觀點又何嘗不會受到他自身的時代與個人思想的影響。都是一家之言,但有爭論對於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明確個人觀點也是有好處的。

  • 3 # 一往文學

    "隔與不隔"之說出自於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整個"境界說"的有機組成部分。

    一、 王國維"境界說"概述

    "境界說"是《人間詞話》的核心,要理解"隔與不隔"首先要理解"境界說"。王國維開篇便開宗明義:"詞以境界為上。"可見,在《人間詞話》中有沒有境界是衡量一首詞的重要標準。那麼怎麼樣的詞是有境界的呢?在第6則中王國維有著直接的闡述:

    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可見,是否表現真景物、真感情是有無境界的標誌,並且境界是情與景的統一,兩者都強調"真"。王國維受叔本華影響很大,叔本華認為"直觀之知識,,乃最確實之知識"。因此,所謂的"真"便是要"直觀"獲得。並且不是侷限於一物之景或一己之情,而是寫景要寫出"物之神理",寫情要與人類普遍的情感相通,這樣方為"最確實"。

    二、《人間詞話》中的"隔與不隔"

    在《人間詞話》第39則,王國維提出了"隔與不隔"之說:

    白石寫景之作,如"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高樹晚蟬,說西風訊息",雖格韻高絕,然如霧裡看花,終隔一層。梅溪、夢窗諸家寫景之病,皆在一隔字。

    但王國維僅僅是摘句批評,關於"隔與不隔"並沒有展開詳細的論述。在第40則中,王國維借歐陽修的《少年遊·詠春草》上半闕指出"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在第41則中,王國維又引用了一些詩句分別舉例說明怎麼的情和景是不隔的。

    三、 "隔與不隔"解析

    由此可見。所謂"隔與不隔"是從境界創造者與接受者關係,亦即閱讀效果進行區分。在王國維看來,詩人感受到的境界是第一形式,但第一形式讀者難以感受到,必須讓詩人寫出來,於是出現了第二形式。由於詩人才情有大有小,因此第一形式與第二形式的差異有大有小。如果"第二形式"與"第一形式"基本和諧一致,作品創造的境界中的情景就能直接訴諸讀者的審美,使人幾乎不覺"第二形式"的存在而得到一種"直觀",這就是"不隔";如果兩種形式彼此難以協調,使讀者得想一想才明白作者的感受,這就是"隔"。因此簡單來說,所謂"不隔"就是作者想說的話讀者能夠無障礙地理解。一言以蔽之,"不隔"就是"自然","隔"則反之。

    此外要說明的是,要做到"不隔"並不容易。自然萬物瞬息萬變,人之情感捉摸不透,只有天才,擁有絕大之才華,他們才能"所見者真,所知者深","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創造出"妙處唯在不隔"的境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高中的女兒說,她和一個男生談戀愛,假期要和他出去旅遊,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