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悠悠歷史歲月

    孔子主張任何人都應該有一種為“仁”的願望,應該誠心誠意去求“仁”,如果這樣做了,那麼就會得到“仁”。達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於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來推動,只有自己的主動追求,才有可能達到“仁”的理想境界。孔子對“仁”的思想的重視,表明“仁”的思想和學說是孔子整個思想體系的價值核心。

    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達到理想人格的問題,“仁”精神價值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已立立人,已達達人”,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在孔子“仁”的價值內涵中,由“愛人”所推匯出的一系列內容都深刻體現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實現人際之間共同和諧發展的關切,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偉大思想家的地位。

    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是“仁”的一種表現方式,即“泛愛眾而親仁。”這首先是自我認知上的一種昇華,是自我精神狀況的內在反映。“仁”作為價值主體內在精神狀態的反映,是實現理想人格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只有內心以“仁”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來考察自己的思想,是達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條件。

    孔子關於“仁”的學說是結合具體行為方式告訴人們應該怎麼做,是對一般民眾人格昇華,人性解放的終極關懷。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絕不做違背最高道德準則的事,必要的時候要不惜犧牲自己來成就這一事業。以至於“殺身成仁”成為後世一些知識分子報國捐軀的行為準則,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則的指引下奮不顧身地為國家、為民族事業而奮鬥終生。

  • 2 # 藩仁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十六字心經。先秦之初,儒,道是不分家的。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傳承著十六字心經。如道家從自然的角度出發,儒家從人的角度出發。

    古時成聖之道有三個途徑:堯、舜,性之;湯、武,反之;五霸,假之。即堯舜天性渾然,本性仁德,生知安行。此為聖人之道的最高層次;商湯和周武王向堯舜學習,反躬自省,修身篤行,以恢復本有之德性,學知利行;春秋五霸,困知勉行,勉強自己去尊王。 假的時間長了也能成聖成仁。

    孔子,老子,墨子皆好復古反之,回到源頭。如老子講小國寡民,主張回到原始部落社會;孔子講克己復禮,主張回到西周初期;墨子

    講忠誠論鬼神,主張回到夏商時期。《道德經》中有“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所謂的求仁集義,

    也是一種世道不古的無奈之舉。講仁,反之,致大道。

    仁,人心也。孔子講仁,孟子集義,王陽明致良知,劉宗周講慎獨,一脈相承。可以簡單的說,仁約等於義,義等於致良知,致良知約等於慎獨。現在社會不要說仁了,能做到誠和信的人,已是鳳毛麟角。荀子說:”聖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豪釐,無它道焉,已乎行之矣。故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不聞不見,則雖當,非仁也。“

  • 3 # 大仙吃口藥

    孔子有關“仁”的直接論述中,有三句話是比較重要的,需要重點分析和整體理解。第一句話是“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從《論語》中對“人”這個概念的使用以及孔子對“不仁”行為的批評來說,這裡的“人”應當是與“己”相對而言的,是指“他人”。從孔子“愛人”的表述中,我們可以體會出,“仁”是溝通並融洽自我與他人關係的一條情感的紐帶,仁者就是對於他者有一種強烈的愛的感情並願意付諸行動以關懷和增進他者福祉的人。

    第二句話是孔子在回答仲弓問“仁”時所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孔子透過日常生活和國家治理的事例說明“仁”的具體要求,強調仁者內心對他者的尊重和管理者對百姓的敬畏,是“愛人”思想在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體現。一個人自己不願意接受的,也不要強加於別人。如果一個人能夠堅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無論在國家政治生活還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都不會招致別人的怨恨。

    第三句話是孔子在回答子貢的問題時所說的:“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這句話的意思是:那些有“仁”的精神的人,自己希望在社會上立足,也幫助他人在社會上立足;自己想要實現自己的目標,也幫助他人實現他們的目標;能夠推己及人,可算是為“仁”的根本方法。

    孔子“仁”的思想對儒家後來學者的思想影響很大,對華人的日常生活秩序的建立也影響較大。孟子就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礎上,比較系統地建構了他的仁政和民本思想,兩者具有內在一致性。從日常生活層面來觀察,孔子“仁”的思想,也已經浸透到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人倫、商業、教育、醫療等。“麻木不仁”的態度和“為富不仁”的現象都是遭到普通百姓詬病的。相反,“一視同仁”的公允態度、“當仁不讓”的進取精神以及“履仁蹈義”、“殺身成仁”的豪邁壯舉都是受到人們敬重的。

    孔子“仁”的思想不僅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對於今天的教育理論和實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值得我們深入地思考並予以創造性地實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一直否認自己有病,如何才能讓他知道自己所患疾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