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季我努學社

    從皇帝制度在中國確定以來,一套以官僚為主的政治體系就正式確立了下來,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體系化的制度也越來越複雜。臣子想要把自己的工作或者其他情況報告給皇帝,就需要寫上一本奏摺,寫清楚自己要陳述的東西,透過一系列程式傳遞在皇帝手中。皇帝每天辛苦的閱覽了所有的奏章,也需要透過一系列的程式,將對奏章的批語發還下去。這樣一過程,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摻雜的許多複雜的政治規則和政治鬥爭。

    朱元璋

    首先,明朝的政治制度中,隨著胡惟庸黨案以後,宰相就徹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則是不同的機構,將原本宰相的大權分割,並且最終將權力集中的皇帝一人手上。但這份權力對任何人來講都是一份過於沉重的責任,所以為了分擔皇上的壓力,內閣制度應運而生。說白了,就是有一幫文人開始作為皇上的私人助理來處理政務。但是隨著內閣成為一個制度化的“內侍機構”時,現實的權力結構就已經發生了改變。奏章的批答為皇帝的專責。內閣大學士一職基本是由當時有名的讀書人來擔任,他

    們並不能對奏章發表自己的看法,只照皇帝的意思來進行勞動,權力及地位遠遠不及過去的宰相。

    魏忠賢

    宣宗(朱瞻基)時期,由於楊溥、楊士奇、楊榮等三楊入閣,宣宗批准內閣在奏章上以條旨陳述己見,稱為“票擬”制度,又授予宦官機構司禮監“批朱”。接下來明朝的奏章制度才真正形成。

    張居正

    當臣子不能和皇帝直接面對面交談的時候,對奏章的批改有利於雙方的交流。但內閣大臣與皇帝溝通,全賴司禮監(宦官)。由是開啟明朝宦官專政之大門。這意味著,太監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決定誰的奏章可以為皇上所見,誰的票擬能夠入皇上的法眼。再加上,明朝還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朱棣在位時期又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來取消),合稱“廠衛”,由宦官統領,自此明朝宦官之權勢無以復加。但是,宦官的崛起背後依然是皇權的屬意,在這一過程中,宦官也會被皇帝當作打擊文官集團的工具。

    可見,奏章的看或不看,發或不發,都不僅僅是一篇奏章那麼簡單,要看到其背後的邏輯,才能夠真正瞭解這種歷史現象。

    【參考文獻】

    《明史: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

    《明實錄》

    《明史》

  • 2 # 清峰徐來89

    說到這裡,就要說明一下當時明朝所獨創的一套先進的內閣制度了。明朝萬曆皇帝可以三十年不上朝,國家照常運轉,這就是內閣制度的牛逼之處了。

    明朝廢宰相之後,而創立了內閣制,而內閣首輔則是除皇帝之外,擁有最大權力的人。所以他們也是替皇帝所代勞,來處理一些皇帝的日常政務了,特別是批閱奏摺這種最基本的事務。皇帝自己是不願乾的,這些瑣碎之事,就交由內閣們去幹。只有特別重大的軍國大事情或是生殺大事,皇帝才要親自過目,所以一般的奏摺皇帝是根本見不到的,自然就有人替他們把活兒給完成了。

    而也正是如此,也埋下了禍根,這樣有些人就享有了獨斷專行的權力,造成了權臣誤國的弊端了。

  • 3 # 陳夫子讀史

    嘉靖修道、萬曆賭氣、天啟苦研木工活……大臣門幾十年不見皇帝面,連皇帝長什麼樣都忘記了,明朝政府照樣正常運轉。

    由此可見,有沒有一個皇帝真的沒有那麼重要。

  • 4 # 羽書遲

    明朝的君主專制是空前加強的。而制度設計者就是朱元璋,他廢除了丞相設立內閣,基本上解除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因為內閣由多人組成,不再象丞相一樣權力如此集中。由於皇權的集中造成皇帝批閱奏章太多太累,後世的皇帝不斷起用宦官分擔皇帝具體事體,逐漸發展成司禮監票擬製度,由此司禮監權勢劇增,甚至很多時候因皇帝懶政怠政,他們可代表皇帝。

    奏章制度就形成了內閣初擬,司禮監票擬,皇帝抓大放小決定後再由內閣執行的局面。所以皇帝從繁忙的具體事務中解放出來。故明朝不少皇帝被文官政府制約,厭見群臣,著名有明世宗嘉靖皇帝和明神宗萬曆皇帝,甚至幾十年不上朝,國家仍正常運轉。

    也形成不少權勢熏天的宦官,如王振、劉瑾、魏忠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是名貨車車主跑長途運輸的,我想問一下網上什麼物流資訊網的配貨軟體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