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隴右李氏
-
2 # 紀巖松
自古以來,守將誇張報戰功的現象或多或少都存在,主要目的自然是虛報邀寵、立功受獎。《天龍八部》中的時空背景是北宋中期,雁門關守將誇張報戰功卻另有北宋的特殊背景。
客觀原因:戰事太多,無法核實宋、遼、西夏(開始是党項)、吐蕃等各個政權鼎立,國境線太長,宋遼、宋夏戰事又頻繁,戍邊將士虛報戰功既能獲取晉升資本,又能得到賞賜等現實激勵,自然會有極大動力去虛報。朝廷對這種現象鞭長莫及,基本核實不了。
主觀原因:迎合聖意如宋真宗即位之初,契丹多次入侵。1001年十月底,契丹大舉入侵,暢通無阻行至滿城。因冬雨連綿、路途泥濘,不利騎兵行軍,耶律隆緒不得不下令回師。
敵人就這樣退兵了?前方主帥王顯覺得這好像做夢一般。估計皇帝也差不多這樣的心思。
既然敵人退了,那就是大捷。於是王顯上奏,前軍殺敵兩萬,繳獲無數,敵人北逃,號慟滿野。
於是百官稱賀。
典型的“雁門關”戰功這裡列舉一項史書中典型的雁門關大捷。
980年,十萬契丹大軍從代州(今山西忻州市代縣,轄今忻州市部分縣)雁門關(即西陘關)入侵。非常不湊巧,宋軍主帥潘美恰好從三交口巡邊至代州。
針對實際特點,潘美決定:自己帶主力嚴守雁門關,楊業率輕騎兵,從小路迂迴至雁門北口,實行前後夾擊。
計策奏效,契丹軍大亂,傷亡慘重。其大同節度使、駙馬兼侍中蕭咄李被殺,應州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被生擒。
然而,對於此次戰爭,遼史並無記載。《宋史·潘美列傳》寫的又是“萬騎”,敵人數量相差了十倍。
所以,看到史料中雁門大捷這一段,總是心裡存疑。
首先,十萬大軍不是小數,即使能夠集結,也不是那麼容易打敗的。戰爭規模直驅滿城之戰,按理講,遼史應該有記載。
其次,契丹統帥蕭咄李籍籍無名,而不久前的滿城之戰,大同節度使還是耶律善補,怎麼馬上就換成了毫無名氣的蕭咄李而且也無記錄?
但看到另外幾條記錄,我深深地相信了:
979年十一月,即楊業到任代州的當月,嵐州上報三交口破契丹千餘,忻州上報破契丹數千,這該是耶律善補兵敗的事吧;關南又上報破契丹數萬,斬首萬餘級。
同樣,這些勝戰遼史全無記載。
看到這,不禁懷疑,契丹人口很多嗎?怎麼這麼容易被殺?
或許吧,打敗了小股契丹軍是可能的,打敗數萬、乃至十萬大軍則有所誇張。
這一切,都是為了宋太宗趙光義,為了安撫他那顆不夠強大、很是脆弱、容易受傷的心靈。他需要刺激,需要持續不斷的勝利來沖淡高粱河的傷痕和陰影。而戍邊武將們已習慣了報喜不報憂。
-
3 # 灰出去的小圓子ZJ
人家問的是《天龍八部》裡面虛報戰功,怎麼來這麼多扯歷史上虛報戰功的。
歷史上也有更多不虛報戰功的,金先生為什麼不寫,偏偏要寫虛報的?
原因就一個:這是寫作需要。金先生有意識地弱化,或者說是黑化宋代。無論南宋北宋,金先生筆下都是腐敗到極點的待宰羔羊。而周邊鄰國,一個個都有吞併之心。
金先生為什麼這麼定位,這個或許跟當時的形式以及政府有關,不探討,這是另一個話題。
金先生對宋的弱化以及對周邊的威脅誇張,這不是偶爾為之。
就拿《天龍八部》而言,金先生筆下,耶律洪基麾下騎兵戰鬥力爆表,時刻惦記南下;西夏士兵也雄赳赳氣昂昂;最差的就是宋軍。
事實上呢?
耶律洪基的時候對南下是既沒有能力也沒有動機。先後經歷耶律重元、耶律乙辛兩次動亂,又弄死了太子耶律浚,一言蔽之就是朝局動盪。個人性格方面,耶律洪基漢化已經很重,對南朝並沒有那麼敵視。
蘇轍出使之後,對遼國和耶律洪基是這麼說的“在位既久,頗知利害。與朝廷和好念深,蕃漢人戶休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鬥。”
再看西夏。這個時候的西夏正被宋軍的西軍按在地上摩擦,如果不是後來出了完顏阿骨打這麼檔子事,這麼多年磨下來,西夏能被西軍按在地上活活磨死。
但是即便如此,金先生因為寫作需要,有意識地安排了一個虛報戰功的情節。
這都還好,有這麼一個人。蒙宋戰爭40多年,他打了三十年,戰爭足跡從安徽到湖北,再由貴州打到四川,釣魚城之戰,這更是唯一率軍逆流而上馳援的好男兒!
在世時先後被封爵崇國公、衛國公。病逝之後諡號武忠,又追封和義郡王,堪稱抗蒙中流砥柱,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但是在射鵰裡面呢,這麼一位好漢子好男兒,竟變成了襄陽城裡縮再郭靖背後的一個懦夫……
你說說,這位上哪兒說理?
回覆列表
虛冒戰功,歷朝歷代都有,更有以殺平民百姓充數,在高階一點還有養寇自重。這裡的宋遼戰爭已經變為全面戰爭,就是雙方都以對方平民為攻擊目標,是積怨太深,所以才這麼深的仇恨下,蕭峰的努力才更讓人欽佩。至於百姓那永遠都是苦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