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人工關節,甚至有些朋友的第一反應竟然是這樣的:
或是這樣的
NO!NO!NO!
您想多了!那是假腿和假肢!
山東省立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袁林介紹到:
實際上,人工關節手術在外觀上留給我們的僅僅是一條大約10-20釐米的手術切口。特別是人工髖關節術後的朋友,稍保守一點的泳裝都能擋個嚴嚴實實,他人往往無從查覺。
人工關節術後切口
那麼人工關節究竟是什麼呢?
顧名思義,人工關節是當人體本身的關節面出現嚴重的不可逆轉的破壞時,用以代替實現關節功能的一種人工假體,目前多見的為人工髖關節和人工膝關節。
人體的關節,是實現人類運動的重要結構,特別是髖、膝等下肢大關節,是人類能夠直立行走的必要條件,可以說我們走的每一步路都是對關節的一次磨損。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關節必然會變得損有餘而補不足,軟骨磨損殆盡,關節穩定性下降,繼而出現骨質增生,出現關節表面粗糙不平,抑或是因疾病、外傷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出現嚴重的關節破壞,甚至是肢體肢體變形。
這時一般有兩個主要表現,一是走著走著就疼了,二是忽忽悠悠就瘸了。
同時,須知人類的直立行走可是一個複雜的全身性的動態過程,當某一個關節,因各種原因而無法正常運轉時,整個人體就像癟了一個輪胎的汽車,帶來其他關節或是腰背脊柱的異常運動,出現不適感。
這個時候,專業的醫生會很遺憾的告訴您,藥物對這種程度的關節破壞也是無能為力,保守治療只能夠透過口服止疼藥物來緩解疼痛;亦或是寄希望於隔壁的孫子的同事的女朋友推薦的某進口M品牌保健品。
既然上帝賜予我們的關節壞掉了,我們人類就自己做一個!於是,就出現了人工關節,以代替損壞的人體關節面。簡單地說,就是用光滑、耐磨的人工材料代替被破壞的關節面,可以每天愉快的摩擦,摩擦……
用人造材料做一個每天被摩擦成千上萬次的關節,第一個要求就是耐磨。我們的骨科前輩們和愛迪生一樣,嘗試了各種千奇百怪的材料,以尋找最耐磨最穩定的物質,從天然材料如木頭、人體筋膜、脂肪、豬的膀胱(求豬的心理陰影面積)、象牙,到人工材料如橡膠、聚乳酸、特氟龍等等。
早期使用的各種人工關節材料
現如今,可供我們選擇的新型材料,如超高交聯聚乙烯、第四代生物陶瓷等等,它們在理論上的耐磨程度甚至可以滿足正常人150年以上的關節摩擦運動,遠遠超過了人類壽命預期。
與此同時,手術醫生的技術也在不斷的提高,藉助科技的發展,如今計算機輔助甚至是機器人手術等最新科技已經開始在臨床應用,人工關節手術變得越來越規範化和精準化,保證了人工關節的植入的位置和固定強度。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如今我們所開展的人工關節治療方法,其術後效果和生存時間會變得更好。
真關節換成假關節,還能走路嗎?我還能跑步/開車/跳廣場舞/。。。/嗎?我做完手術後能恢復成什麼樣?這是一個所有人都會提出,但答案卻又因人而異的問題。
對於絕大多數手術後的患者來說,人工關節術後可以獲得運動時無痛、步態正常的行走功能;坐、蹲、跪等日常生活動作;以及一些不劇烈的非對抗型的體育運動,如慢跑、徒步、廣場舞等等。當然,也有一些年輕活躍的患者術後可以進行滑雪、網球、籃球等相對劇烈的體育運動,但這些運動本身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會帶來一定的風險,也會導致人工關節使用壽命的衰減,一般不作推薦。
人工關節術後的最高境界叫做“forgotten joint”,意思就是說這個假關節在日常行動中與自己的正常關節無異,是可以完全忽略掉的存在。但是能夠實現這種“忘我”的功能卻需要一些前提條件,一般而言,除了手術技術和假體材料,人工關節術後能夠恢復的功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術前患者的關節功能,特別是周圍軟組織的受損程度。
一些對軟組織影響較大的疾病,如強直性脊柱炎,陳舊性關節感染等疾病,術後即使努力練習,活動度也較難達到一般患者的水平,但還是完全可以滿足日常生活。
人工關節作為20世紀最成功的手術術式之一,經歷了早期探索階段、中期材料和技術的不斷髮展,目前已經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手術技術。按照術後快速康復流程,多數患者術後第一天就可以下床活動,術後總觀察時間往往只需3-5天的時間,同時康復也時間大大減少。
事實上,就目前而言,人工關節置換仍然是處理絕大部分終末期關節疾病的唯一、長期、可靠、有效的治療方式。當然,人工關節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集中於術後的感染、人工關節周圍骨折和遠期鬆動等併發症方面。
一說到人工關節,甚至有些朋友的第一反應竟然是這樣的:
或是這樣的
NO!NO!NO!
您想多了!那是假腿和假肢!
山東省立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袁林介紹到:
實際上,人工關節手術在外觀上留給我們的僅僅是一條大約10-20釐米的手術切口。特別是人工髖關節術後的朋友,稍保守一點的泳裝都能擋個嚴嚴實實,他人往往無從查覺。
人工關節術後切口
那麼人工關節究竟是什麼呢?
顧名思義,人工關節是當人體本身的關節面出現嚴重的不可逆轉的破壞時,用以代替實現關節功能的一種人工假體,目前多見的為人工髖關節和人工膝關節。
人體的關節,是實現人類運動的重要結構,特別是髖、膝等下肢大關節,是人類能夠直立行走的必要條件,可以說我們走的每一步路都是對關節的一次磨損。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關節必然會變得損有餘而補不足,軟骨磨損殆盡,關節穩定性下降,繼而出現骨質增生,出現關節表面粗糙不平,抑或是因疾病、外傷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出現嚴重的關節破壞,甚至是肢體肢體變形。
這時一般有兩個主要表現,一是走著走著就疼了,二是忽忽悠悠就瘸了。
同時,須知人類的直立行走可是一個複雜的全身性的動態過程,當某一個關節,因各種原因而無法正常運轉時,整個人體就像癟了一個輪胎的汽車,帶來其他關節或是腰背脊柱的異常運動,出現不適感。
這個時候,專業的醫生會很遺憾的告訴您,藥物對這種程度的關節破壞也是無能為力,保守治療只能夠透過口服止疼藥物來緩解疼痛;亦或是寄希望於隔壁的孫子的同事的女朋友推薦的某進口M品牌保健品。
既然上帝賜予我們的關節壞掉了,我們人類就自己做一個!於是,就出現了人工關節,以代替損壞的人體關節面。簡單地說,就是用光滑、耐磨的人工材料代替被破壞的關節面,可以每天愉快的摩擦,摩擦……
用人造材料做一個每天被摩擦成千上萬次的關節,第一個要求就是耐磨。我們的骨科前輩們和愛迪生一樣,嘗試了各種千奇百怪的材料,以尋找最耐磨最穩定的物質,從天然材料如木頭、人體筋膜、脂肪、豬的膀胱(求豬的心理陰影面積)、象牙,到人工材料如橡膠、聚乳酸、特氟龍等等。
早期使用的各種人工關節材料
現如今,可供我們選擇的新型材料,如超高交聯聚乙烯、第四代生物陶瓷等等,它們在理論上的耐磨程度甚至可以滿足正常人150年以上的關節摩擦運動,遠遠超過了人類壽命預期。
與此同時,手術醫生的技術也在不斷的提高,藉助科技的發展,如今計算機輔助甚至是機器人手術等最新科技已經開始在臨床應用,人工關節手術變得越來越規範化和精準化,保證了人工關節的植入的位置和固定強度。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如今我們所開展的人工關節治療方法,其術後效果和生存時間會變得更好。
真關節換成假關節,還能走路嗎?我還能跑步/開車/跳廣場舞/。。。/嗎?我做完手術後能恢復成什麼樣?這是一個所有人都會提出,但答案卻又因人而異的問題。
對於絕大多數手術後的患者來說,人工關節術後可以獲得運動時無痛、步態正常的行走功能;坐、蹲、跪等日常生活動作;以及一些不劇烈的非對抗型的體育運動,如慢跑、徒步、廣場舞等等。當然,也有一些年輕活躍的患者術後可以進行滑雪、網球、籃球等相對劇烈的體育運動,但這些運動本身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會帶來一定的風險,也會導致人工關節使用壽命的衰減,一般不作推薦。
人工關節術後的最高境界叫做“forgotten joint”,意思就是說這個假關節在日常行動中與自己的正常關節無異,是可以完全忽略掉的存在。但是能夠實現這種“忘我”的功能卻需要一些前提條件,一般而言,除了手術技術和假體材料,人工關節術後能夠恢復的功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術前患者的關節功能,特別是周圍軟組織的受損程度。
一些對軟組織影響較大的疾病,如強直性脊柱炎,陳舊性關節感染等疾病,術後即使努力練習,活動度也較難達到一般患者的水平,但還是完全可以滿足日常生活。
人工關節作為20世紀最成功的手術術式之一,經歷了早期探索階段、中期材料和技術的不斷髮展,目前已經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手術技術。按照術後快速康復流程,多數患者術後第一天就可以下床活動,術後總觀察時間往往只需3-5天的時間,同時康復也時間大大減少。
事實上,就目前而言,人工關節置換仍然是處理絕大部分終末期關節疾病的唯一、長期、可靠、有效的治療方式。當然,人工關節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集中於術後的感染、人工關節周圍骨折和遠期鬆動等併發症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