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萍大觀點茶館館主
-
2 # 東家APP
所謂點茶法,是指將茶餅經炙烤、碾磨成末後,投入茶盞調膏,然後以沸湯點注的一種茶品衝淪方法。
宋·蔡襄《茶錄》記載,將茶碾成細末,置茶盞中,以沸水點衝。先注少量水調膏,繼之量茶注湯,邊注邊擊拂。使之產生湯花(現時稱泡沫),達到茶盞邊壁不留水痕者為佳。點茶是宋代飲茶的主要方式,此法傳到日本後演變成了抹茶道。
方法大致如下:
△茶葉經炭火烘焙
△碾磨成末後
△茶粉過篩
△投入茶盞調膏
△以沸湯點注
△同時使用茶筅在其中加以調和
△形成茶湯
-
3 # 跟著強哥學茶道
我是強哥 我來回答
隨著電視劇的熱播點茶也火了一把。
宋代流行點茶。茶用石磨磨細、過篩。
點茶之前,用沸水沖洗杯盞,預熱飲具,之後將適量的茶粉放入茶盞中,點泡點沸水,把茶粉調和成糊狀,然後再新增沸水,邊添邊用茶筅擊拂。
點茶後,如果茶湯的顏色呈乳白色,茶湯表面泛起“湯花”,且能較長時間“咬住”杯盞內壁,這樣才算點泡出一杯好茶。
點茶追求荼的真香、真味,並且十分注重點茶過程中動作的優美協調。
總結下仿宋徽宗七湯點茶法!
第一湯
量茶受湯,調如融膠。環注盞畔,勿使侵茶。勢不砍猛,先須攪動茶膏,漸加周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櫱之起面。
第二湯
自茶麵注之,週迴一線。急注急上,茶麵不動,擊指既力,色澤慚開,珠璣磊落。
第三湯
三湯多置。如前擊拂,漸貴輕勻,同環旋復,表裡洞徹,粟文蟹眼,泛結雜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
第四湯
四湯尚嗇。筅欲轉稍寬而勿速,其清真華彩,既已煥發,雲霧漸生。
第五湯
五湯乃可少縱,筅欲輕勻而透達。如發立未盡,則擊以作之;發立已過,則拂以斂之。結浚靄,結凝雪。茶色盡矣。
第六湯
六湯以觀立作,乳點勃結則以筅著,居緩繞拂動而已,
第七湯
七湯以分輕清重濁,相稀稠得中,可欲則止。乳霧洶湧,溢盞而起,週迴旋而不動,謂之咬盞。
-
4 # 燕風茶刀
“點茶法”是在宋代興盛的一種茶的沖泡方式。說起宋人飲茶,是實實在在地把“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的茶貫徹到生活裡,而且真是百般花樣,有宮廷秘玩“繡春”,這就屬於有錢人才會玩的東西,就是一種藝術,只能看不能喝;還有民間熱衷的“鬥茶”等等,“點茶法”也是其中之一。
宋代點茶法的標誌性茶具是湯瓶和建盞。除此之外,完整的點茶程式中,還有石質茶磨、茶羅、茶筅。
炙茶準備一個茶餅,先將茶餅用沸水過一遍,颳去膏油,然後用微火炙幹。新茶一般不炙。
碾磨、過羅用石質茶磨將茶碾成細碎的粉末,石質茶磨可以不損茶色,之後過茶羅進行篩茶。篩剩的粗末再碾、再羅。
烘盞
點茶之前,先把建盞烘熱,盞的溫度關乎茶能否穩定漂浮。
點茶之後就是正式點茶了。先投茶,然後注湯,調成膏狀。
投茶的標準有記載為“一甌之茗,多不過二錢”,換算過來一錢是4克,那麼大概投茶8克。
之後用湯瓶注湯,一共是七湯。我們發現古人很鍾愛七這個數字,什麼七步成詩,注水也要注七湯。
具體的七湯怎麼注水,其他回答已經很詳細了,這裡不再贅述。這裡想說一個小知識,宋人投茶是用的是什麼茶具?是茶匙。就是下圖這種形制。
其實這種茶匙,還被用來攪拌過茶湯,充當著茶筅的功用,後來才被茶筅替代。
以上就是點茶法的全部流程,還是比較需要耐心和技術的,不過是個平心靜氣的好選擇。
-
5 # 彭克榮老虎點茶
點茶,作動詞用,始見唐代。
點茶,作名詞用,始見於公元1053年蔡襄《茶錄》,源於“建安鬥試”,昇華於公元1107年趙佶《大觀茶論》。是一種飲茶方式。
南宋時期,點茶溶於社會,發展成為一種社會文化,《夢梁錄》、《武林舊事》也作了詳細記載。
南宋點茶,也溶入了民俗文化:點茶與江南茗粥溶匯出現繡茶秘玩;雜耍技巧溶入點茶,出現“分茶”被錄入《中國百戲史話》。
柴米油鹽醬醋茶,透過宋代點茶實現了華麗轉身,成就琴棋書畫詩酒茶。
回覆列表
用一句話說清楚什麼是點茶——把團餅茶置於火上灸烤,用茶碾碾壓,石臼搗碎,石磨研磨,茶篩細篩,把茶葉篩出細茶粉。取建盞一支,投入茶粉於盞中,衝點沸水,用茶筅擊拂,直至茶盞內湯色泛起一層白色泡沫,整個過程稱為點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