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小兵感悟未來
-
2 # 微史春秋
不能,原因如下:
一、優秀的歷史人物可以推動歷史的進步,但是力挽狂瀾寄望於某一人是不現實的張溥的確優秀,但是他的優秀是在士林口碑上,有點類似包裝或捧出來的,於政治上並沒有實際的經驗或業績,基本上算是一個政治素人。
張溥出名在哪呢?
“溥詩文敏捷。四方徵索者,不起草,對客揮毫,俄頃立就,以故名高一時。”
這樣的人寫文章之類的很在行,但是治國並不是寫文章,所以在政治經驗上張溥稱不上優秀,指望他來中興大明是想多了。
二、晚明以來士風墮落腐化,追求名利是絕大多是士大夫奮鬥目標雖然每一個士大夫不會承認他們是這樣熱衷名利的人,但是他們的行動卻是不折不扣地踐行名利為首的理念。
表面上,他們談論國事,一副忠君體國的樣子,但是往往是結黨營私,抱團取暖,最終目的還是為了仕途上如何如何。
士風的裂變使士大夫道德情懷嚴重滑坡,社會責任意識喪失殆盡。
什麼忠君報國,什麼天下興亡,什麼為萬世開太平,統統都是虛的,只有白花花的銀子才是真的。
明末,曾任內閣首輔朱國禎在自己的著作《湧幢小品》中直言道:“做官只有兩件:為國家幹事,為自己營私。二者俱做不得,真極痴極蠢人。”
所以,張溥一死,復社失去了約束的領袖,開始墮落,那些成員為所欲為,對明朝的滅亡起了加速作用。
三、喊口號者不如行動派張溥等一大批中國文人都是屬於空談者,而且說起來頭頭是道引經據典,估計沒有幾人能說過他們。
但是他們致命的弱點是脫離實際,好說大話,高談闊論,對於具體如何救國他們提不出切實可行的計劃。
他們是清流一般的人,口舌是他們的武器,可以對他人的政策指指點點,但是卻沒有自己的良方。
說簡單點,他們是言語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一篇高中課本要求背誦的《五人墓碑記》,讓我們知道了張溥張天如。當時的張溥在筆者心中,儼然是正義的化身,對抗閹黨的義士。隨著時間的推移,接觸了更多的歷史知識,才知道什麼是“圖樣圖森破”。
指望一個滿嘴仁義道德,背地利慾薰心、沽名釣譽的政治掮客在明末危亡之際揹負“中興”之任,這簡直就是開玩笑。張溥的一生,充滿了矛盾,也深刻的詮釋了人性的複雜。
出生卑微,勤學不綴,“學霸”養成,開掛人生張溥雖出生於書香門第的江蘇太倉張家,但其母親身份為婢女,其為庶子,因此身份低下。和每個勵志故事中的主人翁一樣,張溥從小受盡族人的冷嘲熱否,但其不為所動,刻苦學習,熟讀各類詩書典籍,用其自創的抄書、讀書、焚書、再抄、再讀、再焚的“七錄”學習法,終成一代文學大家,在詩歌、散文、經史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28歲便高中進士,名滿天下,其著有《七錄齋集》、《五人墓碑記》等優秀作品。不得不說,人生的前半段,年輕的張溥有如開掛一般,從庶子屌絲成功逆襲,走向了人生巔峰。
結社論政,對抗官府,沽名釣譽,醉心名利我們不知道幼時張溥理想是什麼,他年紀輕輕就名滿天下,而且具備極佳的社交能力,與其接觸的人都無不被其人格魅力所折服。成立“應社”、“復社”,名為學術交流,砥礪品行,實為論政議策,以東林後繼自任,主張“蠲逋租,舉廢籍,撤中使,止內操”,具有強烈政治色彩。此時身為復社領袖的張溥廣收門徒,同時利用官員背景操縱科舉,對其復社成員大開後門,用極為醜陋的方式擴大復社影響力,以期營造“眾正盈朝”的局面,此時的張溥,已經不自覺的落入了自己編織的名利網中。
野心膨脹,充當掮客,妄控朝政,慘死他鄉人性的慾望沒有止境,已是復社領袖,文壇之首的張溥並不滿足,甚至以在野的身份,利用復社在官場的影響開始運作大明首輔的任免,妄圖把控朝政走向,充當“無冕之王”。為了安排其師周延儒擔任首輔,張溥四處奔走,以“入股”的形式籌措資金,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公然把國之公器當成權錢交易的砝碼,令人震驚的是,居然成功了,在張溥的奔走努力下,周延儒順利坐上了大明首輔之位。而張溥,更是洋洋自得,拿住周延儒的短處,多次要求其安排復社成員位居朝堂要職以“把控朝政”。以為成為“無冕之王”的張溥風光無限,但在一次周延儒安排的飯局後,回家途中腹部疼痛,繼而客死他鄉。關於張溥的死,究竟是不是一次骯髒的政治謀殺?至今人們仍然眾說紛紜,但看看其自己的所做所為,反問一句,此時的他,不該死嗎?
縱觀張溥一生,無革除弊政之良策,無平定流寇之功績,更無掃出建俘之決心。只知躲在江南繁華之地,秦淮風月之所,空談論道,針砭時弊,觀其性情,更是醉心名利,自私自利,自以為作得幾篇雄文,便有經天緯地之才,實則投機取巧之輩,空有張太嶽之野心,卻無張太嶽之權謀。如此之人,談其“中興”大明,痴人說夢而已。借古談今,如今網上眾多“公知”,安知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