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白老師

    如果打贏甲午意味著清王朝實行了徹底的改革,徹底的改革意味著清王朝把自己建國的基礎統統毀了。也意味著清王朝已經滅亡了。

  • 2 # 壹貳叄4674

    清末對法也打贏了,新疆也收復了,說明並不是場場皆輸,但是可以挽救國運嗎?根本不能,滋生的貪腐集團,無止境的私慾膨脹,只能把國家帶入災難,直至滅亡。

  • 3 # 王司徒軍武百科

    清朝打不贏甲午戰爭,因為上去的根本不是大清的軍隊,而是李中堂的部隊,大清的朝廷即便添了點搭頭,也不希望李中堂能打贏。否則,李中堂豈不又成了第二個曾文正了?

    這個道理誰都懂,老佛爺也懂,但老佛爺其實未見希望輸,別看那些書生叫著嚷著要維新要變法,真正做實事的洋務派大一開始就是太后罩著的。

    可太后畢竟是個女人,見識有限,考量的也是自古以來朝堂上的“平衡”一套,既然淮軍確實尾大不掉,那麼藉著與日本的戰爭整一整他也好,最好北洋和日本人拼個兩敗俱傷,這樣大清天下就穩了。

    朝廷上有些人心思和太后想一塊去了,有的是為了大清的江山,有的是為了皇上的權力,有的是看了洋務就討厭,反正大部分都不希望李中堂的北洋系勝利。誰都看得到,北洋遲早是個禍害。曾文正能夠自斷清白,李鴻章手底下的部隊可未見全是省油的燈。

    最關鍵的是,日本算個啥玩意兒?那時候的華人從上到下,從販夫走卒到讀書人到滿朝文武到李中堂到太后,有誰真把日本人當回事兒?知己不知彼,不然又怎樣會有甲午之敗?

    結果李中堂就這麼被賣了,帶著在大臣們眼裡“很強”的淮軍去對付武裝到牙齒的日本。滿朝文武拉後腿是正常,不拉後腿才叫奇怪,上上下下都希望淮軍十不歸一,和小日本拼光拉倒。

    結果這一拼才發現出問題了,李中堂的軍隊在大清算是精銳,但是對上日本完全是個菜,從陸地到艦隊全給日本人包了個肚兒圓,大清一幫慫貨傻了眼——這畫風怎麼不一樣?日本人居然是這樣的?當年明朝那個被修成渣的萬曆廢物也沒這麼渣呀?

    其實日本當時也就是個驢屎蛋外面光的角色,底子比大清還虛,但大清高層根本不想打,也沒計劃著日本這麼光棍,更沒想到先祖努爾哈赤對明朝的那種蘑菇精神,連打輸了交天文數字的銀子都痛快無比。

    李中堂此時已經是心灰一片,他打贏還是打輸又能怎樣?打贏了功高震主,參考曾文正公。打輸了成了鐵膽背鍋俠,去籤喪權辱國的條約。在那種已經腐朽到極致的政治條件下,李中堂和洋務派們是振興不了中國的,因為一切一切的核心都是“大清國本”,洋務派可以被老佛爺拿來當做固權的工具,也可以被其他人拿作皇帝的武器,但最終,清朝人養了一堆軍閥,卻始終沒有學會列強的思考方式。

    洋務運動本身只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方針,它不會改變任何東西。甚至連洋務派自己都認為洋人強大靠的是先進的武器和機器。然而洋務運動畢竟不是真的改革,它遠遠沒到觸及變革的地步,甚至洋務運動的推動者們都主動在控制著不要落入雷池。

    假使甲午打贏了也不會有什麼更好的結果,無非旁邊多出一個萬劫不復的日本,然後大清繼續沉淪著,腐爛著。

  • 4 # 不正經的軍棍

    洋務運動依舊會失敗,崛起萬萬不能

    洋務運動失敗其實和甲午戰爭沒有太大關聯,失敗原因,主要在於自身。清朝末期千瘡百孔,一灘爛泥而已。而清朝面臨諸多強國的包圍,自身內部還爭鬥不停,這樣下來,失敗是唯一結局。

    洋務運動並不是全國的行動,而是個別官員經批准才做的,這就導致全國發展不平衡。而且,洋務運動並不是所有人都支援,國內反對洋務運動的人不在少數,所以,推行的阻力還是十分巨大。

    個別官員,不會顧及朝廷,而會把個人恩怨強加在內,這樣的改革不可能成功。

    從頭到尾,洋務運動的口號都是“自強求富”,而從來沒看懂他們怎麼求富的,大力發展新式的工業,而忽略金融,大大小小几十個工廠蓋起來了,卻沒辦一個銀行,這就是一個失敗的原因之一。

    改革,要全面,片面的改革意義不大

    洋務派創辦的軍工,借用的都是洋人的技術,而沒有學習過任何制度,制度方面完全落後,甚至是腐敗到了根上。濫用私人、不計成本,一切都無法維繼。

    事實上,別管口號多激烈,華人是無法接受洋人的先進的體制的。看過一個日本的電視劇,劇中北洋艦隊的指揮和日本海軍官員會面,日本海軍敬軍禮,中國海軍敬拱手禮,與此同時來了箇中國士兵,當著外人面就撲通跪下“啟稟大人......”。

    這就是根源上的問題,無法完全改革,那麼改革就是會失敗的,思想體制改變不了,那麼你的思想就是你改革的阻力。而那一代人,恰恰是無法改變思想的。

  • 5 # daias

    李鴻章年紀老了,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若干年後出現一位偉人,我們善於破壞一箇舊社會,同樣善於改造一個新社會!只是這位偉人早出現就好了,國家和人民在黑暗和痛苦中煎熬太久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知識包括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