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墨客
-
2 # 龍城大剛子
這一年的局面既戲劇,又血腥。吳三桂當時在歷史節點上的選擇確實非常有重量。大局中,李自成本來有各種選擇,但他最後卻走到了機率最小的死局中。
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哪一年像那一年出現過那麼多皇帝。崇禎皇帝,李自成皇帝,張獻忠皇帝,順治皇帝,除去老張,剩下三個的博弈真是大起大落,不要太刺激。以古代軍事博弈的歷史來看,滿洲人縱然在東北經營多年,然而想要拿到九州,其實還差兩道門,而這兩道門,沒一個好磕的。他們必須連續攻克山海關和北京才能做到。先拿下山海關,穩住陣腳消化後再去攻克古典城防高峰的北京,後續多少年,多少變化那是沒法預測了。
從李自成進北京來說,當時局勢,明顯李自成是最優局。兵力最強,手下都是征戰多年的老兵,最好的人才,甚至正統都在他手裡了,不然吳三桂也不會投降他。古人常言忠孝兩全,家仇國恨,君父為大。國破,家猶存,君亡父尚在,無君可忠,孝父可為。吳只好去北京投降新朝代。走到一半,大順殺了他全家。這就是死局了,君父,忠孝,家國,全被李自成給他踹到地上了。吳殺回山海關,他的選擇,不去雞毛信求滿洲人就是自殺了。
第一回合可能性,吳父不被殺,吳獻出山海關,李自成會牢牢把滿洲人釘死在關外,新朝代餘威之下,甚至重複藍玉雄風都不是不可能。第二回合,吳三桂殺回山海關,李自成如果能把前明的大臣拎出來好好討論諮詢下,都知道滿洲人有多厲害,絕不會輕而易舉進攻,穩固大局,後手平推,勝局還是有九成。這時候,即便吳獻關滿洲,也很難贏李自成。李自成偏偏是迅速去進攻,還不是全力一擊,北京留守兵力還很多,他在體系裡的權威還是沒得到穩固。
在山海關前,滿洲人的戰術過於隱蔽,以至於大順軍都沒發現他們參戰了。大偷襲下,一擊致命,死局。局面的戲劇性在於,假如吳很早投降滿洲,大順軍得到訊息,必然回撤北京或者動員留守兵力,仍然大順軍贏面很多。假如吳遲疑過久,沒有及時讓滿洲人趕到,大順軍會早於滿洲人攻克山海關,此時贏面更大。戲劇就戲劇在,他早不早,晚不晚,在剛剛好的時間點推動了局面。假如他,既不投降大順也不投降滿洲,多爾袞也得不到訊息,就不會來,大順會攻克山海關……
吳三桂的所有選擇都註定是悲劇的,投降大順,家仇國恨,還不如自殺算了,投降滿洲,殘酷大戰,親兵十不餘一。誰都不降,全軍覆沒。他本來沒有棄關,他只是放滿洲進關。應該說,如果他不倒向滿洲人,大順必然攻克山海關。中國如今怎麼樣。可能我們會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君主立憲,吞併北韓,吞下北蒙。在一戰中戰勝俄國,將日本困在孤島上沒有發展。二戰,站隊軸心,和德國平分俄國……日本試圖和美國,蘇聯結盟……這就有點尷尬了……
很多人覺得是吳三桂先和多爾袞溝通才有的清兵入關。實際是多爾袞已經知道了起義軍已經攻破北京,正帶著人馬準備搶佔先機。這時候吳三桂恰好又送信來才從山海關進入中原。不要搞反先後順序。還有一個問題,這不是清軍第一次入關了,人家破關而入到中原都已經很熟練了。明朝抵抗則是原來越弱。最後一次直接就在明朝地盤裡逛了一年。這時候北京被起義軍攻破,兩方自顧不暇還有什麼餘力阻擋清軍入關?
回覆列表
提到吳三桂,大家都會想到“漢奸”、“走狗”、“賣國賊”這樣的字眼,有人還說,“沒有吳三桂放清軍入關,就沒有現在遼闊的國土”,吳三桂到底在明末清初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和作用呢?
明朝末年,陝北連年旱荒,明朝統治機構腐朽,管理體制弱化,各地爆發了不同程度的農民起義運動,其中李自成為代表的大順軍以“均田免賦”的政策,獲得廣大民眾的支援。1943年,李自成在襄陽建立大順政權,第二年攻克北京,崇禎皇帝自縊煤山,明王朝的統治到此終結。而在大順軍直逼京城時,崇禎皇帝多次下詔讓吳三桂回京勤王,但是短短的兩天路程,吳三桂八天才走了一半,聽聞崇禎皇帝死訊,吳三桂又轉頭回到了山海關。有人說吳三桂與滿清達成共識且路上遭遇攔阻,也有人說是吳三桂不願勤王,不管怎樣明朝的滅亡是如何也挽救不了的。
隨後,李自成在北京大肆拷打明朝舊部,抓了吳襄全家作為人質,並將吳三桂的妾室送給了權將軍劉宗敏。“衝冠一怒為紅顏”只是表象,吳三桂透過這件事更加堅定了大順政權不得人心,根基不穩,不得長久的論斷,所以拒絕向新政權效忠。李自成視吳三桂為肉中刺,指揮大軍壓向山海關,吳三桂手中兵力嚴重不足,權衡利弊,他做出了向滿情借兵的決定,也就是這個決定讓他揹負了“漢奸”的歷史罵名。
“請神容易送神難”,在戰勝李自成後,滿清已經入關,多爾袞並沒有遵守以黃河為界的協議,吳三桂只能順勢向滿清投降,被封為平西王,併為滿清開疆擴土,還為了表忠心,殺了永曆皇帝。
歷史事件都是不可逆轉的,但是歷史趨勢卻可以進行推測,如果吳三桂沒有開關引狼入室,情形會是怎樣的呢?李自成沒有接納明朝舊部,失去了穩固政權的最好條件,而且軍隊軍紀敗壞,不得人心,李自成的政權遲早會被推翻。一旦中原陷入戰亂,虎視眈眈的滿清軍隊絕不會坐視不理,沒有後繼支援的山海關,無論如何也阻攔不了清軍侵略的步伐,所以滿清入主中原是當時條件下的必然趨勢,“大漢奸”吳三桂的作用只是某種程度上推動了歷史程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