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073991358859

    劉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史稱光武帝。公元前6年(一說公元前5年)劉秀出生在兗州陳留郡濟陽縣(今河南蘭考東北)的一個小官僚的家中。他的父親名叫劉欽,是濟陽縣縣令,母親叫樊嫻都。劉秀家族中有漢高祖的血統,也就是說他是劉邦的後裔。

    劉秀9歲那年,父親劉欽去世,便由叔父劉良撫養。年輕時,劉秀在家中過著極為平凡的農村生活,是個勤勞質樸的農夫,而且“仁智明達,多權謀”,後來又考入長安太學,是中國歷史上學歷最高的皇帝。之後,劉秀又在哥哥劉(t)的鼓動和感召之下,為恢復劉姓統治,於22年起事於舂陵(今湖北棗陽南),組成舂陵軍。勢力漸大後,融入當時反抗王莽最為強勁的綠林軍,成為綠林軍的一支。

    由於劉秀弟兄出色的指揮,綠林軍接連取得了幾個大勝利,佔領了南陽一帶。但是綠林軍卻擁立了嫉賢妒能的劉玄為帝,即更始帝。劉玄又找藉口殺死了功勳卓著的劉(t)。與此同時,劉秀在昆陽(今河南葉縣)以少勝多,以8000人打敗王莽42萬人,取得了歷史上著名的“昆陽大捷”。之後,王莽一蹶不振。面對哥哥的被殺,劉秀將痛苦隱藏在內心深處,他親自向更始帝謝罪,取得了更始帝的信任,名聲和勢力日漸壯大。23年,王莽被人殺死,更始帝從南陽進駐洛陽,準備去長安稱帝,劉秀被拜為代理大司馬,派往河北地區鎮撫州郡。

    劉秀渡河北上的時候,只帶走了馮異、王霸、銚期、朱佑等幾個大將和少數隨員,但他以仁德待人,河北地區的豪強地主率宗族、賓客、子弟先後歸附劉秀,成為他的有力支柱。身邊聚集了一大批能人強將,並在館陶(今河北館陶)打敗了銅馬起義軍,收編農民起義軍幾十萬人,擴充了實力。從此劉秀就靠這支隊伍起家,因此人們也稱劉秀為“銅馬帝”。後來劉秀以河北為基地,東征西討,終於在公元25年自立為帝,國號漢,史稱後漢、東漢。

    劉秀在稱帝之後,國家仍處在****之中,各地的起義軍仍未平定。因此,劉秀調集軍隊鎮壓各地蜂起的農民義軍和豪族勢力,經過10多年的時間,直到公元36年攻滅蜀地的公孫述,才使全國復歸統一,鞏固了東漢的王朝基礎。

    劉秀在位期間,比較關心民間疾苦。他先後9次釋出命令釋放奴婢,禁止殘害奴婢,並多次下詔書,免罪徒為庶民。他減輕租稅徭役,加強賑濟,興修水利。他裁併了400多個縣,精簡官吏。在統一天下後,劉秀就基本上不再用兵,對於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也以安撫為主,化干戈為玉帛。這些措施都是深得人心的,保證了社會秩序的安定,以及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劉秀以文治國,重視教育,興辦學校,他還親自到太學講論經學,對於東漢一朝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劉秀在政治上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提高皇權。他繼續削弱相權,把決策權進一步集中到皇帝為核心的“臺閣”手中。他加強了對地方行政機構和官員的監察,使中央更好地控制和監督地方行政系統。他精簡官僚機構,減少了國家的財政支出,間接地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在歷史上是十分成功的一次,為後世提供了一個好的範例。東漢王朝在劉秀的統治下,文化氣息非常濃厚。劉秀為人寬厚溫和,故他所統治的天下萬民亦和樂融融。

    57年,劉秀病死於洛陽南宮,在位33年,享年63歲,葬於原陵(今河南孟津)。廟號為世祖,諡號光武皇帝。“光”是光復漢室、光大漢業,“武”是克定禍亂、安定天下。

    歷史上對於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的評價很高,說他上承天命,撥亂反正,讓歷史走出低谷,使天下得以安定,並一心謀求國家振興,是一位“中興之主”。王夫之對光武帝評論甚高,說他“三代以下稱盛治”,認為“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焉”,甚至認定在夏、商、週三代以後,“唯光武允冠百王矣”,說他超過了前代所有的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去伊朗旅遊,現在去伊朗安全嗎?會不會有戰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