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語境思維

    很好的話題!先說答案:不管有無重力,萬物皆在漂移!以下是我的《漂浮論》,旨在窺探與揭示:萬物皆漂浮的大法則。

    “漂浮”是前人的傑作,後人當感恩。

    漂浮,既是形象的生活俗語,又是抽象的科學術語。地球在太陽系中漂浮,電子在原子系中漂浮,眾生在人世間漂浮。

    漂浮,是漂與浮(drift&float)的簡稱。漂動與浮動,是形影不離與互為因果的複合運動。

    漂,是縱向的“自然進動”或“無序震盪”,涉及流動(flowing),涉及波動(waving)。

    英文的漂,也很微妙:drift=dry(乾燥)+lift(提升):乾躁則脆裂,失去水的表面張力,則有塵土飛揚,何時塵埃落定。

    浮,是橫向的“自然抗衡”或“動態平衡”。涉及振動(oscilating),涉及懸停(hovering)。

    英文的浮,也很微妙:float=fly(飛飄)+boat(小船)。地球在抗衡太陽的萬有引力,電子在抗衡質子的電磁引力,各自呵護本我的小船。

    漂浮的動力學原因,是萬有引斥力。

    重力場把你吸附在地表上:看起來,你並不在漂浮;事實上,你是地球的附體,隨著地球一同漂浮。

    不僅如此:地球大氣層的空氣分子,地球輻射帶的等離子體,既有各自的漂浮,還有共享地球的漂浮。

    太陽在漂浮,不會被人馬座A*黑洞的巨大引力吸附,太陽也有自己的內在制衡的慣性斥力場與真空引力場。

    電子在漂浮,不會被原子核質子的巨大電磁引力吸附,電子也有自己的內在制衡的慣性斥力場與真空引力場。

    漂浮的熱力學原因,是萬有熵增減。

    熵增加原理:在理想的封閉系統,高能密區域總要向低能密區域發散自身多餘的能量,直至絕對的熱平衡。粒子皆處於最無序的最均勻的漂浮運動的混沌態。

    熵減少原理:在現實的開放系統,低能密區域總要從高能密區域吸納自身不足的能量,直至相對的熱平衡。粒子最無序的漂浮或震盪,同時提供最大碰撞的機會,進而聚小成大。

    空間的不均衡分佈,是物理世界的真實圖景,可謂宇宙第一大法則。

    正因為不均衡分佈或熵減少原理:被激發的N個場量子會聚合成1個光量子。1個光量子可縮合成1個電子。N個光量子會聚合成1個質子。1個質子與1個電子會聚合成中子。進而聚合成原子、小分子、礦物質、大分子、基因、病毒、細胞、器官。

    費米子物態,總是要發散或輻射能量,這就是熵增加原理,或者叫濃度擴散原理;

    與此同時,玻色子物態,總是要吸納或承載能量,這就是熵減少原理,或者叫不均衡分佈原理。

    由此可見,熵增加與熵減少的關係,是相輔相成中、互為因果的對立統一關係,是不可分割的如一張紙的正反面。故稱萬有熵增減原理。

    物理新視野,旨在建設性新思維,共同切磋物理/邏輯/雙語的疑難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BA第七輪,“京城德比”首鋼勝出,你對馬布裡的“對子”戰術怎麼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