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許墨一
-
2 # 語數
孩子說話其實反應的是孩子真實的內心表達,正所謂“童言無忌”所以孩子表達的都是孩子理解的,如果成人有哪些事情害怕孩子誤解,及時和孩子解釋,以免孩子誤解
-
3 # 親子故事蓮子說
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解決:
1.孩子的語言敏感期,正常表現。孩子童言無忌,說錯話,如果是三四歲,那其實是孩子的敏感期,不需要太大驚小怪。
這個階段的孩子,偶然間發現有一些詞或者字,說出來之後別人的反應與眾不同。比如屎屁尿,正是因為周圍人反應的強烈,讓孩子感受到這些語言的威力,他更會反覆使用。這時,讓孩子減少使用這些字的方式,是忽略孩子說這些詞,當你越忽略越平常心對待,孩子就會發現,這些字沒有那麼好玩,有力量了,也就會減少使用量。
2.如果孩子故意使用語言去傷害,這時,家長要教育引導的就是價值觀了。語言的傷害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透過故事,講給孩子。多數孩子都是非常真善美的,當他知道語言對別人的傷害很大,他會有啟發,有改正的。
3.教會孩子,換種說法。很多時候童言無忌是孩子還沒有理清,有一些詞語的概念,這時可以和孩子做遊戲。告訴孩子,有一些詞,你用了別人就會很受傷,但可以換種說法。比如,他媽的,是很不雅的表示生氣的一個詞,可以換成我生氣了。孩子的學習力和模仿力都很強,只要環境允許,他可以很快掌握這種換種說法的方法。
-
4 # 與娃的日子
對於孩子童言無忌說錯話,我有過這樣的經歷,那時我和老公結婚5年了,一直沒有孩子,一次和老公家親戚全家出遊,飯桌上老公7歲的小外甥忽然說:“舅媽,你是不是有病,所以不能生孩子?”飯桌瞬間安靜了,平時我和小外甥關係不做,就想換個話題帶過去,可孩子真的很執著,不停追問,我用眼角餘光看到老公正在擦汗。最後還是家裡一位長輩,呵斥了孩子,才制止了這個話題。第二天一早孩子被家長帶回了家,其他人繼續遊玩,沒有人在說什麼了。
這件事其實已經過去很多年了,我和那孩子再見面也和以往無恙,但是我還能隱隱的感覺孩子變得小心翼翼,也許這件事在他的心裡並沒有完全過去。
每個大人都知道“童言無忌“這個詞,也不會有人和孩子斤斤計較,其實當事者和孩子更在乎的是家長的反應和態度,成年人之間的尷尬很好化解,孩子的心裡是不能被忽視的,不能簡單粗暴的一帶而過,孩子或許已經意識到自己說了不該說的話,大人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坦然面對,學會釋懷,隨著成長,慢慢的有哪個成年人還會像孩子一樣說話口無遮攔呢?
這又使我想到了家裡的另一個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把班裡的玩具帶回了家,回家後爸爸沒有嚴厲的批評,而是透過孩子喜歡的故事引導,第二天孩子不但把玩具送回了幼兒園,還當著老師和小朋友的面,講述了這件事和他聽到的那個故事,在小朋友們面前他不在是一個偷拿玩具的小孩,而是一個勇於承認錯誤,還會講故事的小勇士。
-
5 # 莓果媽媽
我們的孩子在未成年心智成熟之前,總是會說一些不太合適的話,尤其是在一些公眾場合或者我們與人打電話的時候,作為孩子的家長搞得我們很尷尬。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教育幫助他們糾正呢?
首先我們需要做到的是,在孩子說錯話的時候,不要在那個場合指正批評孩子,儘管他們讓我們尷尬,我們也不應該讓他們難堪,因為他們內心還是很敏感脆弱的。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採取轉移話題的方式緩解尷尬,等沒人的時候再勸導自己的孩子。
勸導孩子的時候,我們應該直白的告訴他,他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會不自覺的傷害到許多人諸如此類的話。然後採用問問題的方式問他們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應該怎樣做,讓他們自我感受。因為只有自己能夠說出來的做法他才會用心去做。如果有的孩子很固執的話,我們可以讓他們身臨其境,比如故意說一些讓他們難堪的話,然後問他們什麼感覺。他們會如果瞭解了被難堪人的話,下次說話之前就知道要考慮一下該不該說了。必要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給孩子買一些關於語言藝術的書來讀,潛移默化的讓他們瞭解說話藝術。
回覆列表
孩子說錯話一定要理清原因,孩子說錯話不一定是故意的,也有可能是不懂,不理解就說出來了,
也有可能是脾氣暴躁故意說的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我建議要做一次正式的談話
去問一下孩子為什麼會這樣說,
不懂不是故意的這種情況,要把他說的話,他的話所表達的意思,以及對其他人的傷害都和他說明白,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陪著孩子去做個道歉
如果是故意說的,這個情況就比較嚴重了,需要對孩子的主觀意識做出改變和引導
首先也是需要正式的談話,瞭解孩子是怎麼想的,為什麼會說出這種話,
在瞭解孩子的想法的時候,要對孩子做出一個批評和簡單的懲罰,如果沒有懲罰孩子就會對這個事情不在意,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
可以使用換位思考的情況來教育孩子,對和錯一定要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