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萬歲1148858845
-
2 # 詩涵解史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
宋神宗是北宋第六位皇帝,從小就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勵志要在長大後奪得燕雲十六洲,一雪前恥。這個時期的歷史名人如過江之鯽,像司馬光 王安石 蘇澈 歐陽修等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他們是生活在同一個朝代的。有這麼多的名人和一位勵精圖治的好皇帝,宋朝應該會繁榮強大,萬國來朝吧。但是事實正好相反,宋朝每年都會向遼和西夏送去大量歲幣,以求安穩!
宋朝當時的社會背景
宋朝是由太祖趙匡胤發動兵變建立起來,再由太宗趙光義發展壯大的。為了可以分化高層領導的權利,設立了眾多的行政部門,導致後期機構臃腫不堪,官員很多無所事事。現代的史學家評論宋朝的三大弊病:冗官 冗吏 冗兵 ,簡單來說,就是這些官 吏 兵太多,並且已經嚴重影響了機構部門的正常運轉,大大消耗了宋朝本就虛弱的國庫稅銀。但是,宋朝是古代社會文化交流頻繁,重視商業發展,並且經濟最富裕的封建王朝,為什麼國庫反而每年都會入不敷出?除了年年納貢的歲幣,這些都是最主要的誘發原因!
王安石變法的意義和目的
王安石是著名的大詩人,文學家,也是我們要提到的改革家!他的改革涉及了當時宋朝的方方面面,太多了,我們就挑兩個講一下。首先是青苗法,這個改革是為了打擊民間的高利貸,緩解老百姓種不起糧食所創立的。碰到天災,很多老百姓為了不影響糧食種植期,會向民間借貸夠買種苗,但是這種方法雖然暫時緩解了當下的困境,卻是惡性迴圈。青苗法的建立是為了借國家的儲藏糧食在種植期由官府向百姓佘貸,絕對是在老百姓所能承擔的範圍內收取報酬不至於被糧食逼得造反。但是這樣一來,就侵犯了多數官員和地主的利益,因為當時的放貸團體很多都是大地主或者由官員的親近之人所促成的。而且王過於低估了國家儲糧,很多地方官府都缺銀少糧,又如何佘貸給百姓。王安石這麼做的本意是為了老百姓著想,卻被從上層到下層的社會體系反對。再來說均輸法,中央每年會把由各地進貢的稅銀統一起來管理。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在一些非人為所能阻止的情況下,各個地方的稅銀都是不平等的,甚至不能保證時間和質量,王安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想出了均輸法。均輸法的意思就是為了調和各個地區特殊情況的發生。比如說江南的絲綢好,但是缺少糧食,陝西的糧食多,缺少絲綢,這樣的情況下,王安石專門成立了一個部門,就是去統一採購一個地方多的東西,銷售到需要的地方。按理來說,這個改革是可行的,緩解國家壓力,為當地官府也解決了麻煩。但是王安石過於注重變法,忽略了這個部門的人選,他們利用職位之便,悄悄的中飽私囊,完全扭曲了均輸法設立的初衷,除了向上級繳納正常貿易的費用,其他的都流入自己的腰包了!這樣的結果導致了商業的蕭條,也直接否定了均輸法的改革目的。
宋神宗對於變法的態度
宋神宗在前邊說過,是個有著雄心壯志的皇帝,年輕有為,他從小就看到宋朝出現的種種弊端。登基以後,大刀闊斧的支援王安石改革,不改不足以革新。面對反對改革的黨派,宋神宗極為強硬,頂著巨大的壓力為改革鋪路拾遺。但是古代的帝王雖然是萬人之上,九五之尊,如果反對的聲音過於強大,已經可以影響到自己的皇位,多半還是要妥協的。於是,王安石在這樣的情況下下臺了。但是宋神宗並沒有因為王的下臺而一蹶不振,他親自操持改革,從幕後走到前臺,這裡不管成果怎樣,單隻對改革的力度來說,宋神宗是少有的明君。如果改革失敗,就會為這個皇帝的執政生涯抹上汙點,對於皇帝來說,這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了!
總結:宋神宗和王安石這對難君難臣,冒著巨大的風險,頂著巨大的壓力,想讓宋朝做出改變,想為宋朝輸入新鮮血液。但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在道德族制面前,在那些目光短淺,昏庸迂腐的書生面前,只能黯然神傷。如果宋神宗和王安石循序漸進,穩紮穩打,用3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去進行改革,也許宋朝就會是另一種結果了。
雖然文章提到王安石和變法的篇幅巨多,但是,在變法上,宋神宗和王安石其實就是一個人,正是有了宋神宗的支援,王安石才得以推行變法,而這些變法如果成功,那麼宋神宗可能真的會超越太祖太宗,收復燕雲十六洲!
回覆列表
神宗這個中風也是說不清道不明的事!之前曹太后就或明或暗的威脅過神宗再一意孤行的推行變法你的皇位都有危險,不要忘了神宗的父親英宗不過還是過繼給仁宗的而已!即使說神宗再執政三十年恐怕也只是在維新派與守舊派之間來回反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