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一月空間

    第一次大遷徙:永嘉之亂

    第一次客家人大遷徙發生在距今1700年前的西晉末年,經過“八王之亂”的禍害,西晉王朝已經是國力空虛、民不聊生,大有搖搖欲墜之勢。公元311年,由匈奴人建立的前趙政權大舉進攻西晉,迅速佔領洛陽並俘獲晉懷帝,同時殺害王公士民三萬餘人。面對匈奴軍隊的侵略和殺戮,洛陽城內的百姓紛紛南逃避難,沿著水路、旱路,向東南方向的江蘇一帶遷徙,最後大部分人在今天的南京附近落腳。

    繼匈奴滅西晉後,北方又有四支少數民族混戰中土,戰亂持續了100餘年時間,史稱“五胡亂華”。期間,為躲避戰亂,陝西、山西的漢人穿過湖北進入洞庭湖流域,河南一帶的漢人則先是逃到安徽、湖北,然後其中的一部分又遷徙到了江西贛州,而山東和安徽北部的漢人最後進入到福建北部。這便是客家人的第一次大遷徙,史稱“衣冠南渡”,據統計,這一次遷徙的人數大約有90萬人。

    第二次大遷徙:黃巢之亂

    距永嘉之亂500多年後的晚唐,發生了客家人的第二次大遷徙。當時,在山東爆發了王仙芝、黃巢之亂,戰亂波及了今日中國的11個省份,死傷達數百萬人,史稱“(黃巢)縱兵四掠,自河南、許、汝、唐、鄧、孟、鄭、卞、曹、濮、徐、兗等數十州,鹹被其毒。”為了躲避戰亂,之前在西晉末年遷徙到江蘇、安徽、湖北一帶已定居下來的中原漢人又被迫再次南遷。另外,世代居住在山東、山西、河南、陝西一帶的中原漢民也被迫南遷避難,這便是客家人的第二次大遷徙。

    這兩股移民的潮流最終彙集到一起,躲到沒有戰亂的閩粵贛三角地帶,尤其是贛南地區。很顯然,這次遷徙的規模比第一次更大,人數也更多。這裡要重點提一下贛南地區。由於贛南地區土地肥沃、氣候適宜,加之人口不多,良好的生存條件吸引了大量中原漢民遷居、繁衍,成為南遷漢民的主要聚居區。

    第三次大遷徙:德祐之亂

    距黃巢之亂400年後的南宋末年,中原漢人又開始了第三次大遷徙。當時,北方蒙元大軍大舉南侵,攻陷南宋都城臨安,俘虜南宋太皇太后謝氏和宋恭帝趙㬎(年號德祐),不甘投降的南宋大臣們又相繼擁立趙昰、趙昺兩個小皇帝,在東南一帶繼續對抗元軍,最終在崖山海戰中被消滅,十萬軍民義不降元,跳海殉國。

    在此之前,為了躲避戰亂,中原一帶以及南宋境內的漢民再次大規模南遷,其中有許多漢人躲入到閩粵贛交界的山區當中。這一次移民加上前兩次遷徙過來的中原漢人,在閩粵贛交界地區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外來族群,當地的原住民把這些從北方遷來的漢人稱為“客人”。由此,標誌著客家民系的形成。

    第四次大遷徙:湖廣填四川

    距離德祐之亂近400年後的清康熙年間,客家人進行了歷史上的第四次大遷徙。由於明末張獻忠的“八大王屠四川”事件,加之瘟疫橫行,導致四川省人口銳減,從萬曆末年的400多萬,減少到不足50萬人。為了恢復生產,康熙帝下令從湖廣、江西等客家人聚居的地區向四川移民,史稱“湖廣填四川”。

    客家人的第四次遷徙不是因為戰亂,而是由滿清政府組織的百姓自願的遷徙運動,其路線大致分兩條:陸路,由江西贛州和福建寧化縣石壁鎮出發,先到達貴州,然後從貴州到達重慶的合川,從合川進入四川北部;水路,主要是廣東韶關一帶的客家人先經湖南到達長江,沿長江進入重慶萬州,又從萬州進入到四川廣安,再從廣安遷移到四川儀隴等縣。“湖廣填四川”前後持續了數十年時間,據統計共有大約100萬人遷移到四川境內生活。

    第五次大遷徙:走向海外

    “湖廣填四川”事件後又過了大約200年,客家人又開始了第五次大規模遷徙,這一次遷徙最大的特點就是開枝散葉、走向了海外,而這一次大遷徙的根源來自於“廣東西路械鬥事件”和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所謂的“廣東西路械鬥事件”,是指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廣東省西部台山、開平、恩平等地的客家人和當地土著之間發生的大規模械鬥事件。事件的結果導致雙方傷亡逾百萬,並迫使大批客家人向南遷入高、雷、欽、廉各州,尤以高州的信宜、徐聞最多,遠者渡海至海南島崖縣及定安等地。

    至於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是由於洪秀全及太平軍的大部分參加者出身客家人,因此大批客家人在戰後遭到滿清政府的清算。為躲避殺身之禍,梅州一帶的客家人開始四散奔逃,他們先是逃到廣東省南部以及海南、臺灣、香港等地,後來又下南洋逃往印尼、大馬以及北美、歐洲等地,最終形成了遍佈全球的客家民系。

  • 2 # 一月空間

    第一次大遷徙:永嘉之亂

    第一次客家人大遷徙發生在距今1700年前的西晉末年,經過“八王之亂”的禍害,西晉王朝已經是國力空虛、民不聊生,大有搖搖欲墜之勢。公元311年,由匈奴人建立的前趙政權大舉進攻西晉,迅速佔領洛陽並俘獲晉懷帝,同時殺害王公士民三萬餘人。面對匈奴軍隊的侵略和殺戮,洛陽城內的百姓紛紛南逃避難,沿著水路、旱路,向東南方向的江蘇一帶遷徙,最後大部分人在今天的南京附近落腳。

    繼匈奴滅西晉後,北方又有四支少數民族混戰中土,戰亂持續了100餘年時間,史稱“五胡亂華”。期間,為躲避戰亂,陝西、山西的漢人穿過湖北進入洞庭湖流域,河南一帶的漢人則先是逃到安徽、湖北,然後其中的一部分又遷徙到了江西贛州,而山東和安徽北部的漢人最後進入到福建北部。這便是客家人的第一次大遷徙,史稱“衣冠南渡”,據統計,這一次遷徙的人數大約有90萬人。

    第二次大遷徙:黃巢之亂

    距永嘉之亂500多年後的晚唐,發生了客家人的第二次大遷徙。當時,在山東爆發了王仙芝、黃巢之亂,戰亂波及了今日中國的11個省份,死傷達數百萬人,史稱“(黃巢)縱兵四掠,自河南、許、汝、唐、鄧、孟、鄭、卞、曹、濮、徐、兗等數十州,鹹被其毒。”為了躲避戰亂,之前在西晉末年遷徙到江蘇、安徽、湖北一帶已定居下來的中原漢人又被迫再次南遷。另外,世代居住在山東、山西、河南、陝西一帶的中原漢民也被迫南遷避難,這便是客家人的第二次大遷徙。

    這兩股移民的潮流最終彙集到一起,躲到沒有戰亂的閩粵贛三角地帶,尤其是贛南地區。很顯然,這次遷徙的規模比第一次更大,人數也更多。這裡要重點提一下贛南地區。由於贛南地區土地肥沃、氣候適宜,加之人口不多,良好的生存條件吸引了大量中原漢民遷居、繁衍,成為南遷漢民的主要聚居區。

    第三次大遷徙:德祐之亂

    距黃巢之亂400年後的南宋末年,中原漢人又開始了第三次大遷徙。當時,北方蒙元大軍大舉南侵,攻陷南宋都城臨安,俘虜南宋太皇太后謝氏和宋恭帝趙㬎(年號德祐),不甘投降的南宋大臣們又相繼擁立趙昰、趙昺兩個小皇帝,在東南一帶繼續對抗元軍,最終在崖山海戰中被消滅,十萬軍民義不降元,跳海殉國。

    在此之前,為了躲避戰亂,中原一帶以及南宋境內的漢民再次大規模南遷,其中有許多漢人躲入到閩粵贛交界的山區當中。這一次移民加上前兩次遷徙過來的中原漢人,在閩粵贛交界地區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外來族群,當地的原住民把這些從北方遷來的漢人稱為“客人”。由此,標誌著客家民系的形成。

    第四次大遷徙:湖廣填四川

    距離德祐之亂近400年後的清康熙年間,客家人進行了歷史上的第四次大遷徙。由於明末張獻忠的“八大王屠四川”事件,加之瘟疫橫行,導致四川省人口銳減,從萬曆末年的400多萬,減少到不足50萬人。為了恢復生產,康熙帝下令從湖廣、江西等客家人聚居的地區向四川移民,史稱“湖廣填四川”。

    客家人的第四次遷徙不是因為戰亂,而是由滿清政府組織的百姓自願的遷徙運動,其路線大致分兩條:陸路,由江西贛州和福建寧化縣石壁鎮出發,先到達貴州,然後從貴州到達重慶的合川,從合川進入四川北部;水路,主要是廣東韶關一帶的客家人先經湖南到達長江,沿長江進入重慶萬州,又從萬州進入到四川廣安,再從廣安遷移到四川儀隴等縣。“湖廣填四川”前後持續了數十年時間,據統計共有大約100萬人遷移到四川境內生活。

    第五次大遷徙:走向海外

    “湖廣填四川”事件後又過了大約200年,客家人又開始了第五次大規模遷徙,這一次遷徙最大的特點就是開枝散葉、走向了海外,而這一次大遷徙的根源來自於“廣東西路械鬥事件”和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所謂的“廣東西路械鬥事件”,是指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廣東省西部台山、開平、恩平等地的客家人和當地土著之間發生的大規模械鬥事件。事件的結果導致雙方傷亡逾百萬,並迫使大批客家人向南遷入高、雷、欽、廉各州,尤以高州的信宜、徐聞最多,遠者渡海至海南島崖縣及定安等地。

    至於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是由於洪秀全及太平軍的大部分參加者出身客家人,因此大批客家人在戰後遭到滿清政府的清算。為躲避殺身之禍,梅州一帶的客家人開始四散奔逃,他們先是逃到廣東省南部以及海南、臺灣、香港等地,後來又下南洋逃往印尼、大馬以及北美、歐洲等地,最終形成了遍佈全球的客家民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魔獸世界》的畫質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