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057070978277

    唐詩異文是指作者的某首詩在多家版本中被冠以不同的標題,或詩名中有不同的詞語。

    唐詩異文是個奇特的文學現象。一、關於訛字異文的一些說法 老先生說訛字異文“大體上也只有三種類型:一是異文二字直接相訛;二是相訛異文二字,其中有一字是訛字的同義字;三是相訛異文二字,其中有一字是訛字的假借字。” 筆者認為“也只有”三字似乎說得過死,唐詩流傳至今,抄了刻,刻了抄,從我們平時行文、校對想,錯訛當決非三種類型所可全能包容的。黃先生文中舉例有姚鵠《王貞白》詩,“王貞白”為“送賀知章入道”誤,如此類莫名其妙的錯誤唐詩異文中無疑也是存在的,隨手翻一下《全唐詩》,即可找出這類例。有些異文多達數個,如項斯《舊宮人》:“內扇穿多減半風”,穿,一作遮,一作藏,一作搖,這四個異文用三種類型檢討恐怕是難以獲解的。 黃先生說:“異文二字,必有一字是訛字。” 筆者以為這個說法似乎也有所不可。唐詩的異文,產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除版本上刻寫錯誤的因素而外,後人在整理唐詩時也收入了詩話、類書等徵引出現的異文,無疑有後人有意修改或無意的疏忽的成分在,有意修改者有的是高手,或有改得比原詩還好的,當然也有淺人自是,改得不好的。凡此不是原作的東西,自可一概視之為訛。但恐怕也不能否定,有的詩在結集付梓時,稿本即有所未定。唐詩中不乏一詩兩稿之例,於此當亦可見遣詞用字當有詩人結集時尚存兩可者,付梓時於此恐怕即有以“一作”處置的情況。這種異文當不能視為訛字。 關於訛字與假借的關係問題,筆者以為如無多少版本依據,而用“蓋本詩作X字,或本始借為,而後訛為X也”之類語定是非,恐怕容易出問題,因為漢字形、音相近及相通假的情況較多。筆者並不否定黃先生的某些推測,但推測終不能為定論,而且黃先生在“異文相訛二字,其一為訛字的假借字”一節中有時用語亦很斷。如白居易《與諸同年賀座主侍郎新拜太常同宴蕭尚書亭子》詩:“池臺晴見雪,冠蓋暮和雲。”臺,一作塘。黃先生的案語說:“作‘池臺’不成其辭,當非詩意”,“臺,當堂字的形訛”,這就不能不讓人感到吃驚。‘池臺’是一尋常詞語,若《世說新語·豪爽》:“晉明帝欲起池臺,元帝不許。”唐·孟浩然《姚開府山池》詩:“主人新邸第,相國舊池臺。”《舊唐書·后妃傳序》:“但恣池臺之賞,寧顧衽席之嫌。”如此等等,俱是用例。池臺,即池苑樓臺,不知何以“不成其辭”,乃斷堂字的形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渣渣輝的警告是什麼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