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師神馬是大師
-
2 # 讀一世界
第一部(宋明前期)
“理”字的本來含義是玉石的條紋。《說文》說:“理,治玉也,從玉聲。”由玉石的條紋,引申為事物的規律、事件的條理。
在中國哲學史上,理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範疇。
它的含義主要有兩個方面或兩個層次:
一是指事物的條理、規律、準則,它的存在是以具體事物為依據的,是事物所具有的一種屬性。
二是指作為最高層次的實體範疇,是世界的本體,是哲學體系最根本的範疇。
在先秦哲學典籍中,理是作為事物的屬性而存在的,它不能孤立存在。
《周易·繫辭傳》說:“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其中的“天文”、“地理”分別指天地執行的規律,這些規律是可以認識的。
然而,到了宋明時期,理的內涵轉變為第二種意義,理學家們把理作為最高本體,“高談性命,詳析理氣”成為一時風尚,理由此成為哲學本體範疇。
第二部分(宋明時期)宋明時期的理學和心學都把理作為實體範疇。
二程首先建立了“唯理為實”的理本論哲學,理成為二程哲學的核心,“宋明理學”也從這裡而得名。
在二程兄弟那裡,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則,也指人類社會的當然原則,它適用於一切領域。
這就把儒家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達出來,於此,中國上古哲學中“天”所具有的本體地位,開始用“理”來代替了,理成了萬物生成的本體。
朱熹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理和氣構成的,而氣是構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現實世界中,理、氣不能分離,但從本原上說,“有是理便有是氣,但理是本”,“先有是理,後有是氣”,理先於氣而存在。
陸王一派以心為最高範疇,認為理不能離開心,同時,又以“心即理”作為哲學基本命題。陸九淵說:“塞宇宙一理耳。”“萬物森然於方寸之間,滿心而發,充塞宇宙,無非此理。”
與程朱一樣,陸九淵也認為理是宇宙的本體,但又與程朱明顯不同,陸九淵的理不是客觀外在的,而是主觀內在的心。
他說:“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當歸一,精義無二,此心此理,實不容有二。”又講:“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王陽明則進一步發揮了陸九淵“心即理”的觀點,否認心外有理。批評朱熹“析心與理而為二”說,認為“物理不在吾心之外,離開吾心而求物理,無物理矣。遺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
他認為,天地萬物之理,不必在心外探求,有孝親之心便有孝親之理,有忠君之心便有忠君之理。
第三部分(總結)總之,宋明時期的理學家認為理是宇宙本原,又是萬物發展變化的總規律,是最高範疇,相當於道家道的範疇。
理學家們把古代最普遍的一些範疇如氣、物、天、心、道、性、天命等都用理貫穿起來,都納入理的範疇,這樣,理成了無所不包的最高範疇。
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理的體現,都是暫時的、虛幻的現象,只有理才是唯一的宇宙本體。“天下只有一個理”,“理外之事則無”。
回覆列表
天理。
當我們說宋明理學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談什麼呢?有人說,是在談哲學,有人說,是在談儒家。
這些都沒錯,但是比宋明理學一個更重要的概括,我認為是心靈提升。
既然要回答題主關於宋明理學是什麼的問題?那就有必要問一下宋明理學的淵源。宋明理學非常重要的五個人物我們稱作北宋五子,分別是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頤程顥以及朱熹,其中邵雍有時候被提到,我們這裡因為時間的關係省略。
那這五個人分別做了什麼貢獻呢?
周敦頤的主要貢獻在於他用易經和中庸的闡釋表明儒家的誠之道,“無極生太極···,男女化精···萬物生焉”,所以周敦頤的第一個貢獻是把人生萬物宇宙之道用這樣一個本體論表達出來了,而第二個貢獻就是認為誠,這樣一個含有儒家的概念的詞性通天通地,樹立了人無慾而誠,無慾而靜的人格境界。
第二個就是張載,張載是關學的代表,即大約在今天的陝西,不過他在開封生活很長時間。他的學說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第三個就是二程,二程是對朱熹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他們的天理說,格物致知說以及知先行後就表達了我們世間最本質的是什麼?以及我們應該透過怎樣的功夫去認識天理。
最後一個就是朱熹,朱熹集成了上面四子,以天理人慾,格物致知,心主性情的學說註釋四書,徹底捍衛了儒家,力排佛老。
最後值得一提的就是王陽明,朱熹的理學到了陽明先生一變而為心學,格物就是格心。心就是天理。
至於這個理是什麼?清華國學院教授宋明理學專家陳來先生認為是道德之理,其實我個人的闡釋就是道德就是一種人格境界,而人格境界就是一種心靈提升,這對於我們人生的幸福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