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喵叔說電影
-
2 # 浩漢防務論壇
確實,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設計的坦克在車長艙蓋的大小上都非常有問題。T34中型坦克上的車長艙蓋的側向半徑只有25釐米,如此窄的距離別說是蘇人就是身材矮小的亞洲人都很難活動自如,尤其是在冬天的時候,較窄的縱向距離使得蘇坦克的車長觀察外面的時候都會面臨著非常大的困難。那麼,蘇的坦克為什麼不使用全開的艙蓋設計以最大程度的給車長提供出從車內探出腦袋的空間呢? 事實上,這種奇怪的艙蓋設計只出現於早期版本的T34上後來這種半開式的艙蓋設計通通被改裝成了雙開式的米老鼠式全開設計,也就是我們熟知的T34\85。而且,這種半開式的艙蓋設計雖然在車長身著厚重衣物的時候會限制車長的活動。但實際上,25釐米的縱向距離在正常的交戰環境下是綽綽有餘的。即使在冬天,蘇坦克內部的溫度仍然非常高,車長是不需要穿中厚重衣物來進行保暖的,只要蘇聯坦克車長的體型不過於肥胖,理論上就可以輕鬆的透過這25釐米的縱向距離。
此外,這種艙蓋設計不僅不反人類而且還能起到保護車展的作用。在真實的交戰環境下,半開式的艙蓋設計在車長從坦克內探出頭部時可以有效的保護車長的身軀不受輕型槍械的攻擊。在設計上,半開式艙蓋的高度也僅僅到車長的肩膀部位而已,這在實戰中完全不會影響車長的觀察,並且,需要提及的是,二戰後期蘇生產的各型坦克並非只有一個艙蓋可以供車展探出頭部偵察戰場,雙開門的設計實際上在應用中已經解決了這一問題。
-
3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二戰時期蘇聯坦克的主要代表不是T-34嗎?不過在早期的T-34的車長艙蓋的確是挺坑人的,但並不算反人類。在早期的坦克的觀瞄裝置還比較簡陋,僅僅靠一個小小的潛望鏡觀察外面,視野十分有限。所以需要車長探出身體觀察外部環境。在觀看一些歷史資料影像的時候我們經常看到德國車長經常將身子探出坦克外面就是為了觀察路況,但是早期的T-34車長卻不敢這麼做。
在早期的T-34坦克炮塔都是採用整體焊接的方式,而且艙蓋也是一塊整體式的艙蓋,十分笨重,而且這塊艙蓋十分巨大,車長想要觀察前方視野,就必須將整個身子探出來,這樣自己的後面就沒法保證安全。不過這個問題倒是在T34-1943型上得到解決。整體式的大腸蓋換成兩個小圓蓋,這樣就方便車長向前探出身子觀察戰場環境和路況。
回覆列表
二戰蘇聯坦克艙蓋並不反人類。
BMP-1步兵戰車的艙蓋開啟位置,紅色箭頭所指是炮塔炮長艙蓋,黃色箭頭所指是車長艙蓋
題主是看錯了,您給出的圖片,是蘇聯在上世紀50至60年代研製,於1966年裝備蘇軍的BMP-1步兵戰車的炮塔。您用箭頭標出的地方,並不是艙蓋,而是BMP-1的觀瞄視窗。這型步兵戰車採用單人炮塔設計,炮塔內只有一名操作73毫米2A28滑膛炮、AT-3反坦克導彈和PKT同軸機槍的炮手,它的艙蓋在炮塔頂部的左後側,也就是在這個觀瞄視窗的後方。艙蓋的面積,足夠一名士兵出入。
BMP-1步兵戰車俯拍,可以看到各個艙蓋位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各型號坦克的艙蓋,與其他國家坦克艙蓋並沒有什麼區別,我們用著名的T-34系列坦克來舉個例子。
被摧毀的1940型T-34/76坦克,炮塔頂端可以看到開啟的梯形整體艙蓋
最早期的1940型和1941型T-34/76坦克,採用了一整片大的梯形艙蓋。這個艙蓋面積很大,車長和炮手都是從這個艙蓋進出坦克。從1942型T-34/76坦克開始,將整片大的艙蓋去掉,車長和炮手換成了各自獨立的圓形艙蓋,由於兩個艙蓋在開啟後,會在炮塔上立起兩個圓片,從正面看非常像米老鼠的兩個耳朵,因此使用這種艙蓋的炮塔,又被稱為米老鼠炮塔。
1942型T-34/76坦克,可以看到炮塔頂端的兩個獨立艙蓋
從1942型和往後出現的T-34/76坦克,都是採用類似於1942型這樣車長和炮手各自獨立的艙蓋,只不過有的型號,車長艙蓋是安裝在指揮塔上。
T-34/85坦克,也是使用兩個獨立艙蓋,不過車長艙蓋安裝到指揮塔上了
後來1943年,出現了T-34/85坦克,這型號坦克就是將原先的76毫米主炮,換裝成85毫米主炮。由於換裝了口徑更大的火炮,因此炮塔為了容納三個人,進行了重新設計。這一型號的T-34坦克,也是採用車長炮手各自獨立的艙蓋。另外,T-34/85的車長艙蓋,大多數都有指揮塔設計。
如果要說反人類的話,就不得不說二戰蘇聯坦克大部分內部空間狹小這個問題(二戰是,現在蘇聯坦克也寬不到哪去)。還是用T-34系列坦克來舉例子。
T-34坦克模型,可以看到車內空間非常狹小
由於T-34坦克,全身上下都是採用斜面裝甲,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車內成員空間。另外,由於使用的是克里斯蒂懸掛,每對負重輪都需要一組巨大的彈簧用來避震,這就讓本來不寬敞的車內空間更加擁擠。
所以說,二戰蘇聯坦克艙蓋並不反人類,真正反人類的,是狹小的車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