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謂“好動”、“想飛”的詩人,在這篇記遊性詩化意味很濃的散文中以他想象的翅膀遍走天涯,遊思所及,情淚沉醉,詩魂綣縫,那一片“月色”微愁而慰藉。
情愛是詩人不倦的話題。詩人選擇了印度Ganges河邊“一對情醉的男女”來承受他的月光的祝福。月之慈吻所至,煙篆柔婉,沉香濃郁,青春換取到的今生今世的這一瞬熱烈而神秘。如畫的場景讓詩人的愛情理想得到某種詮釋。
愛之深,痛之深。失去的愛,失去愛之後的感覺同樣令詩人迷戀。詩人筆下那一個“滿面寫著幽鬱”的“詩人”,為愛人離去的背影而悱怨失意,欲泣欲訴。詩人撫慰的月光便充當了“失望兒的乳孃”。
詩人永遠是生命的同義詞。這一個詩人自身,便總給人一種“永不會老去的新鮮活潑的孩兒印象”(郁達夫語)。這一片月光庇護一般撫摩著那個有著“溫軟的眼睫、嫩桃似的腮”的小小安琪兒之時,在生命和未來的眠床旁,詩人的“赤子之心”悄然掠過。
而於那些深深浸淫於生之絕望與重負之中的人們,月光“不可言語比說的嫵媚”,只是平添哀愁和木然。面對那“面海的柴屋”中皺面駝腰的老嫗以及伏於她膝上悲泣的少婦,那威爾士礦床附近被煤塊擦黑麵容、倦眠欲闔的礦工,詩人的同情之心,詩人安撫的月光,無奈地滑過淚所不能講述的這一切。
詩人當然忘不了整理出一片“靜穆寧寂的境界”,讓他的月光倦倚稍憩,那是一片不聞蟲吟、不見魚躍的靜默之潭。大自然,永遠成為詩人的靈魂憩息之所。
無所不在的月色下,還有一個隱蔽的、為詩人情之獨鍾的美麗形象。那是一個窈窕的倩影,在靜謐的月色中吹熄了燈火,倚窗而立,正應了詩人那句“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到誰家”。詩人想象她在精雅的書室中獨自“瘦損”了。崇拜著愛情的詩人,不禁喟然神往:“月光,你能否將我的夢魂帶去,放在離她三五尺的玉蘭花枝上。”
這篇如詩如歌的《印度洋上的秋思》,字字句句、一點一滴浸潤著詩人著稱於世的萬千柔情及其脆弱輕靈的氣質。青春情酣的男女,恬然安睡的嬰兒,獨居雅室寂然消瘦的少女,臨波流淚的失戀的“詩人”,長裙散灑幽咽飲泣的少婦,疲倦黝黑、沉重而漠然的礦工群像。在對這樣一些或近或遙、具有疼痛感的意象的把握裡,詩人纖細的感觸或遊移流連,或喟嘆沉吟,絲絲縷縷總關一個“情”字。情醉的青春一瞬、早已久遠的兒時酣夢固然無以忘懷,而詩人心頭永駐不散的薄霧,更是人世難言的失落與不幸。那“亮晶晶的月亮”,在詩人心目中便不由輕漾著悲喟、輕染著淚痕了。
“蓋因見月而感秋色,因秋窗而拈新愁”,詩人之“愁”,貫穿大洋上的秋思。這一種“悲哀的輕靄”、“傳愁的以太”,令詩人興感之下不由慨然長嘆:“秋月呀!/誰禁得起銀指尖兒/浪漫地搔爬呵!”難載這許多愁,那同一輪秋月,初時在尋覓秋意的詩人眼中即如外貌“團圓清朗”的新娘,而待秋愁驟起,竟不免成為顏色冪弦、行踵踟躇的“送喪的麗姝”了。詩人不能不惑喟人生的變幻難解:“秋月呀!/我不盼望你團圓。”而到文末,“美滿的婚姻和喪禮”這“不諧之和”,便沉重地一統於詩人不禁興起的以詩結句中。
自謂“好動”、“想飛”的詩人,在這篇記遊性詩化意味很濃的散文中以他想象的翅膀遍走天涯,遊思所及,情淚沉醉,詩魂綣縫,那一片“月色”微愁而慰藉。
情愛是詩人不倦的話題。詩人選擇了印度Ganges河邊“一對情醉的男女”來承受他的月光的祝福。月之慈吻所至,煙篆柔婉,沉香濃郁,青春換取到的今生今世的這一瞬熱烈而神秘。如畫的場景讓詩人的愛情理想得到某種詮釋。
愛之深,痛之深。失去的愛,失去愛之後的感覺同樣令詩人迷戀。詩人筆下那一個“滿面寫著幽鬱”的“詩人”,為愛人離去的背影而悱怨失意,欲泣欲訴。詩人撫慰的月光便充當了“失望兒的乳孃”。
詩人永遠是生命的同義詞。這一個詩人自身,便總給人一種“永不會老去的新鮮活潑的孩兒印象”(郁達夫語)。這一片月光庇護一般撫摩著那個有著“溫軟的眼睫、嫩桃似的腮”的小小安琪兒之時,在生命和未來的眠床旁,詩人的“赤子之心”悄然掠過。
而於那些深深浸淫於生之絕望與重負之中的人們,月光“不可言語比說的嫵媚”,只是平添哀愁和木然。面對那“面海的柴屋”中皺面駝腰的老嫗以及伏於她膝上悲泣的少婦,那威爾士礦床附近被煤塊擦黑麵容、倦眠欲闔的礦工,詩人的同情之心,詩人安撫的月光,無奈地滑過淚所不能講述的這一切。
詩人當然忘不了整理出一片“靜穆寧寂的境界”,讓他的月光倦倚稍憩,那是一片不聞蟲吟、不見魚躍的靜默之潭。大自然,永遠成為詩人的靈魂憩息之所。
無所不在的月色下,還有一個隱蔽的、為詩人情之獨鍾的美麗形象。那是一個窈窕的倩影,在靜謐的月色中吹熄了燈火,倚窗而立,正應了詩人那句“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到誰家”。詩人想象她在精雅的書室中獨自“瘦損”了。崇拜著愛情的詩人,不禁喟然神往:“月光,你能否將我的夢魂帶去,放在離她三五尺的玉蘭花枝上。”
這篇如詩如歌的《印度洋上的秋思》,字字句句、一點一滴浸潤著詩人著稱於世的萬千柔情及其脆弱輕靈的氣質。青春情酣的男女,恬然安睡的嬰兒,獨居雅室寂然消瘦的少女,臨波流淚的失戀的“詩人”,長裙散灑幽咽飲泣的少婦,疲倦黝黑、沉重而漠然的礦工群像。在對這樣一些或近或遙、具有疼痛感的意象的把握裡,詩人纖細的感觸或遊移流連,或喟嘆沉吟,絲絲縷縷總關一個“情”字。情醉的青春一瞬、早已久遠的兒時酣夢固然無以忘懷,而詩人心頭永駐不散的薄霧,更是人世難言的失落與不幸。那“亮晶晶的月亮”,在詩人心目中便不由輕漾著悲喟、輕染著淚痕了。
“蓋因見月而感秋色,因秋窗而拈新愁”,詩人之“愁”,貫穿大洋上的秋思。這一種“悲哀的輕靄”、“傳愁的以太”,令詩人興感之下不由慨然長嘆:“秋月呀!/誰禁得起銀指尖兒/浪漫地搔爬呵!”難載這許多愁,那同一輪秋月,初時在尋覓秋意的詩人眼中即如外貌“團圓清朗”的新娘,而待秋愁驟起,竟不免成為顏色冪弦、行踵踟躇的“送喪的麗姝”了。詩人不能不惑喟人生的變幻難解:“秋月呀!/我不盼望你團圓。”而到文末,“美滿的婚姻和喪禮”這“不諧之和”,便沉重地一統於詩人不禁興起的以詩結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