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645895155742

      劉天華是一個,阿炳和華彥鈞是同一個人.  劉天華是中國30年代的國樂大師,由於他在創作和演奏上的努力,使中國的國樂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為開拓和發展中國民族音樂做出了巨大貢獻。劉天華生活的時代,正值內憂外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叫花子胡琴要飯的笛”一語道出了當時民族音樂的社會地位。就在那樣的環境裡,劉天華抱定“改進國樂”的堅定信念,在崎嶇坎坷的路上奮戰了20年,培養造就了一批優秀的民族音樂演奏家,創作了幾十首二胡、琵琶曲和練習曲。人們所熟悉的二胡曲《病中吟》、《月夜》、《空山鳥語》、《光明行》、《苦悶之謳》、《獨弦操》、《燭影搖紅》等都是他創作的。劉天華對中國民間音樂也作了許多整理工作,他就是因為在天橋收集“吵子會”鑼鼓譜,在與民間藝人接觸中,不幸染上猩紅熱病醫治無效而病逝的,時年僅37歲。  阿炳,原名華彥鈞,阿炳是他的小名。生於1893年7月,卒於1950年12月。阿炳二十多歲時,患了眼疾,又死了父親,貧病交加,眼疾惡化,雙眼相繼失明,從此,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  阿炳從童年起就同他父親華雪梅學習音樂。華雪梅是一位道士,是當地道教音樂界所公認的技藝傑出的人材,阿炳的音樂修養最初主要的基礎出於道家音樂,而且是出於家傳。道家音樂,大部分是非宗教性的民間音樂,其中有許多是毫未改動的民歌曲調。阿炳雙目換明後得不到有錢的齋主的歡迎,只能離開道門,開始以賣唱為生。在無錫市裡,一位戴著墨鏡,胸前背上掛著笙、笛、琵琶等樂器,手裡拉著胡琴,在街頭上行走的,這人便是阿炳。  阿炳純粹靠演唱來維持生活,他從來沒有做過向人乞憐的樣子,他在黑暗、貧困中掙扎了幾十年,他對痛苦生活的感受,透過他的音樂反映出來,沒有因為生活艱難困苦而潦倒,庸俗,相反,他的音樂透露出一種來自人民底層的建康而深沉的氣息。阿炳用他的生命凝成了《二泉映月》等不朽作品。在解放後,當人民政府派人去關心他,去整理他的音樂作品時,他卻無法了願,突然吐血病故了。  阿炳共留下《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等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等三首琵琶作品,其中《二泉映月》獲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朱高熾小時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