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可愛的嚶嚶醬

    相信許多獨自帶孩子的寶媽都有這樣的經歷,當你想做點自己的事把寶寶暫時放在一邊時,寶寶的眼神和注意力會一直跟著你的身體移動,如果媽媽的身影消失在他的視線,那寶寶就會嚎啕大哭,哭得你心慌意亂,再也無心手頭上的工作,有時候連去洗澡或是上個廁所都覺得無比困難。當出現這種狀況,就表明你家寶寶到了“分離焦慮症”時期啦!

      為什麼有分離焦慮症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三四個月大的寶寶,已經能夠區別熟人與陌生人的不同。進而對陌生人產生恐懼及逃避的反應。等到寶寶長到五六個月大的時候,會認定一個特定的物件,與他產生密切的依附關係,這個物件通常是與寶寶最親密的媽媽。他的眼睛會一再地搜尋媽媽,看到時,就會高興得手舞足蹈,但只要媽媽一離開,寶寶就會出現害怕和哭泣的行為。育兒專家表示,這是分離焦慮症的表現,主要與寶寶的認知能力有關。一般成人具有物體恆存的概念,但是寶寶卻還沒有發展出來,在他的認知裡,物體離開久了就等於是完全消失,他必須感覺到物體或是人的存在,才能安心。

    2回頂部

      分離焦慮的影響

      3個月大的嬰兒,只能夠表現愉快、興奮與苦惱3種情緒;但6個月大的嬰兒,便多了懼怕、憤怒與厭惡等情緒。幼兒開始害怕陌生的人、事、物,出現與父母分離的焦慮症,但是要判斷3歲以前的幼兒,分離焦慮症的嚴重程度,是否足以影響日後行為的異常,並不容易,例如:害怕陌生人、不喜歡跟同齡孩子玩,或是對某些物體特別害怕等症狀,很容易和正常的表現融合在一起。

      在這個過渡期裡,如果沒有給予寶寶足夠的關懷與支援,就會造成負面的情緒發展,潛藏在孩子的個性中,也許會變得沒有自信,或是沒有勇氣面對新的事物等。根據統計研究發現,某些問題青少年的焦慮症,甚至可以追溯到嬰兒的首次焦慮,因此,瞭解寶寶的情緒,讓他感受到父母親的愛,寶寶的成長才會快樂又健康。

    3回頂部

      幫助寶寶度過焦慮

      不只是寶寶會因為分離而感到焦慮,媽媽也一樣有這種情緒,分分秒秒為寶寶擔心、無法放手讓寶寶獨立、擔心寶寶生病而過度保護等,但如果因此造成孩子過度的依賴,反而更加重分離焦慮的症狀。因此,爸爸媽媽先除錯好心態,才能協助寶寶共同度過心理危機。

      1、適當的協助:對孩子害怕的某些人、事、物或情境進行知識性的教育,用漸進式的引導,協助他們認識瞭解陌生的事物,引起寶寶的好奇心,進而敢去接近或做嘗試。

      2、給寶寶立即的迴應及安全感:注意寶寶的一舉一動,隨時做出迴應,讓寶寶知道媽媽一直存在,沒有消失;當你在浴室洗澡,或是上廁所時,你可以將寶寶放在門口,他會先看你是不是在那邊,然後再去玩自己的遊戲,這樣來來回回地看你是否消失,直到他確認媽媽一直都在的事實之後,你就可以關上門,但記得要跟保持寶寶溝通哦!

      3、在必要時堅定地離開:離開時要告訴寶寶:“媽媽等一下就回來,寶寶要等等哦!”並且一面走一面跟他說話,堅定寶寶等待的決心。

      4、媽媽自己也要放鬆心情:嬰幼兒會模仿好的行為,也會模仿不好的行為,因此如果爸爸媽媽常有焦慮的情緒,久而久之,也會影響孩子跟著仿效,例如:媽媽經常擔心爸爸怎麼還沒回家?到底出了什麼事情?這種緊張的氣氛,也容易反應在寶寶的身上,大人必須先調整自己的情緒。

      【後記】

      很多媽媽在轉身離去的剎那,聽到寶寶因為分離而害怕的哭泣,往往會情不自禁地心軟回頭,但卻會讓寶寶錯以為哭鬧能讓父母留下來。所以為了幫助寶寶更好地度過分離焦慮症時期,媽媽們應狠下心來,堅定地告訴寶寶自己要暫時離開,並很快會回來,幫寶寶建立起“媽媽並沒有消失”的概念,走出分離焦慮的恐懼。一時的“狠心”只是為了換取寶寶更好的成長,寶媽們應該權衡利弊,切勿因小失大。

    分享一個適合學齡前兒童用得識字軟體【貓小帥學漢字】,家裡或者身邊有適齡兒童的話可以去下載一個試試哦,這裡面有豐富的童話故事,還有有趣的冒險任務,孩子可以和喜歡的童話人物一起學習漢字,不知不覺中對漢字產生興趣。

  • 2 # 自由書生

    處理好不會產生心理問題。

    嬰兒和母親的分離焦慮是一種比較正常的現象。嬰兒出生後還沒有自我意識,她內心認為和母親是一個人,所以分離時自然無比焦慮。

    不過,小孩適應能力很強,只要做到一下兩點,分離焦慮很容易解決。

    1、足夠的愛,嬰兒出生後,母親要積極響應她的需求,讓她潛意識有足夠的安全感,這是幼兒心理正常的一切基礎。這種安全感會讓嬰兒對母親產生絕對的信任。

    2、在絕對信任的基礎上,母嬰分離時,母親要充分和幼兒溝通。比如你離開時,告訴幼兒你去做什麼,大約何時回來等。剛開始,你可以半天地出去,比如去買菜,讓幼兒看到你確實出去後又回來了,而且還買了菜。儘管幼兒語言表達還不會,但只要堅持溝通,她便會理解意思,經過幾次訓練,母嬰分離便能較快實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聘書是否具備書面勞動合同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