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連15歲孩子都拉來當兵湊齊50萬大軍?
5
回覆列表
  • 1 # 大福讀史

    秦晉(魏)所爭的河西之地,大體在今陝西東部的洛河與黃河之間。範圍相當於今日華陰、華縣、大荔、蒲城、澄城、白水、合陽和韓城八地,南北自華山直抵禹門口,東西自蒲城直抵黃河西岸。因為其地處黃河以西,而被稱為河西。不過,上古文獻多稱河西為“西河”。

    (注:少梁—韓城芝川鎮、頜陽—合陽坊鎮、元裡—今澄城交道縣、臨晉—今大荔縣朝邑鎮,黃河西岸,因緊靠晉國而取名為臨晉,對岸便是晉國控制的蒲津渡、鄭—華縣畢家鄉,陰晉—華陰東)

    《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竹書紀年》:“啟徵河西”。《夏本紀》:“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河”《雍錄》:“堯都冀州,龍門河正在其西,故曰西河也”。《朝邑縣誌》:“自夏陽而北,兩岸山嶺峻”。

    若用一句話講明河西的重要性,倒是可以參考《大秦帝國》裡秦孝公的臺詞,“秦東關防,險在桃林,勢在河西,二者缺一不可,只有牢牢佔據河西高原,才能居高臨下,有效控制桃林高地(崤函道)的關防要塞。”

    的確,按照水往低處流的特點,河西之地確實對桃林高地(崤函道)有著居高臨下的地理優勢。可以看到,黃河自禹門口奔騰湧出後,一直向南流經潼關和風陵渡附近。不過由於受到華山的阻擋,黃河不得不轉而向東流去,此一河道彎曲之處即被稱作“河曲”。此外,黃河又得到禹門口到潼關之間多條河流的補充(汾水、涑水、渭水、洛水)而導致河水流量劇增。於是,黃河的河床開始變得極不穩定,故而當地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說法。因為黃河河床的不穩定,所以自龍門口至蒲津渡數百里之間,兩岸遍佈淤泥、淺灘,理想的碼頭只有三處——龍門渡、夏陽渡、蒲津渡。

    早在秦穆公時代,秦人就欲東出中原。當時,秦國東出中原有三條路可以選擇:

    武關道:自秦都雍城(鳳翔)沿渭河南岸行進,經白鹿原,穿商洛山,經藍田、商縣、丹鳳出武關,進入楚國控制的南陽盆地。

    函穀道:自雍城沿渭水南岸過鄭(華縣)、陰晉(華陰)、函谷關,穿崤山道到達洛邑(洛陽)。

    渭北道:自雍城,經鄭(華縣畢家鄉)、陰晉(華陰)、臨晉(大荔縣朝邑鎮)、元裡(澄城交道縣)、頜陽(合陽坊鎮)、抵少梁(韓城芝川鎮),再經龍門渡(禹門口)過黃河,到達晉國河東,然後再分兩路,一則下茅津渡經崤山道到達洛邑;二則經軹關陘下王屋山,到達晉國(魏國)的寧邑(修武)。當然,路人也可以在夏陽渡或蒲津渡渡過黃河。

    實際上,武關道的出口南陽盆地一直屬於楚國的核心地帶。在商鞅變法前,秦國對楚國一直都是“敬而遠之”,所以這一路很難打通。函穀道自古便是關中通往洛邑的要道(武王伐紂和平王東遷),但是這條路卻一直在晉國和後來魏國的控制之下。在秦人沒有奪取河西之前,秦國對崤函道的軍事攻擊一直都不順利,如公元前627年的崤之戰。剩下的一路就是秦晉之間需要過黃河的“國道”——渭北道。

    透過以上的圖示,可以發現函穀道和渭北道都不約而同地經過河西。同時,少梁不僅控制著黃河西岸的夏陽渡,還扼守著秦晉(魏)兩方南北往來的咽喉,這也是秦晉(魏)兩國為何在整個河西爭奪戰中以爭奪少梁(韓城)為主要目標。同時,雙方又不惜一切代價地想要控制陰晉(華縣),也是因為陰晉控制著進出函穀道的咽喉。所以,河西對河東的魏國與關中的秦國來說是極其重要的。晉(魏)國控制河西可以多路出擊,秦人將防不勝防!

    實際上,這種出擊方法也是看準了關中的天然缺陷!

    關中平原的地形特點是四周高,中間低。自潼關至寶雞,關中平原東西長約300公里,其東部最為寬闊,到西部逐漸收緊,其南北亦呈現出不規則的寬窄度。因為有渭河、涇河、洛河等眾多河流的衝擊,這片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的平原堆積了深厚的沃土,十分適宜農業生產,自古便有“天府之國”的稱謂。史載關中“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號稱陸海,為九州膏腴”。正是因為關中受到四周山脈的保護,所以中國歷史上有十三個朝代都憑此地成就了帝業。典型的例子就是漢高祖劉邦在戰勝項羽後,憑藉關中“據山河之固,東向以制諸侯”的優勢削平了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諸侯。

    但是山脈為關中平原提供了保護,同時也阻礙了關中與外界的交通。好在關中與四周的山脈之間還存在著眾多關隘,如函谷關(舊關位於河南靈寶王垛村,新關位於河南新安)、潼關、蒲津關(山西永濟市蒲州)、武關(陝西丹鳳縣)、嶢關(陝西藍田)、蕭關(秦漢時設於寧夏固原)、散關(陝西寶雞)、金鎖關(陝西銅川)等。雖然關中號稱形勝,但是若缺少了河西,那麼關中的“四塞之固”便無從談起。也正是因為秦人最終控制了河西,秦國才徹底完備了國防。不僅避免了山東諸侯蹂躪關中,也使得秦人能有安全的環境發展農業,從而為秦國東出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糧草。

    實際上,秦人取得河西后不但可以東出崤函,進軍三川,吞併韓、魏;亦可自東南出武關蠶食楚國,囊括江漢;或渡黃河北上,進逼山西、河北,攻滅燕、趙。可以看到,從秦惠文王開始(公元前332年),秦國的戰爭步伐便開始加快,其殺傷能力也與之前迥然不同。如魏“西喪於秦七百里”,韓、趙兩國“爭割地而事秦”。而後,秦國又發兵入川,“南舉漢中、巴蜀”,為秦國攻滅楚國埋下伏筆。

  • 2 # 勇戰王聊歷史

    先看地圖(如下)。河西指的是黃河以西,河西之地在黃河以西,洛水以東,屬於陝西關中平原東部。與之對稱,黃河以東稱之為河東。

    河西地區,對於秦國的重要性在《大秦帝國》中,有段介紹說的很精準:秦東關防,險在桃林,勢在河西,二者缺一不可,只有牢牢佔據河西高原,才能居高林下,有效地控制桃林地區的關防要塞。

    從國家發展來講,作為春秋戰國的一員。國家的位置,對於國家的持續發展有很大影響。你接壤的鄰國越多,爆發戰爭的次數越多。秦國西邊是匈奴,義渠。匈奴對於中原最大的壓力是在趙國防線。秦國國防的關鍵是在東邊。如果秦國佔據河西,可以依靠黃河的天然屏障,秦國只要守住函谷關就行了。

    經過三代秦國君主和華人的努力,以及商鞅變法,秦國終於由弱變強。公元前331年,秦惠文王終於打敗魏國,收復全部河西土地。從此,秦國以一個西方超級大國的姿態屹立在六國面前。

    也就是從此刻起,秦國有了東出逐鹿中原的資本。

  • 3 # 大明文淵閣

    河西就是現在的陝西關中平原東部,黃河以西洛河以東的地區。河西這塊地方由於黃河灌溉,所以土地非常肥沃,如果這裡是啥都不能生存,秦國會幾代君王都想佔為己有嗎?另外一個易守難攻也算是河西地區的特點。

    一般來說易守難攻的地區都是作為古代國家戰略之地,何況河西在秦國邊疆,外邊是魏國在虎視眈眈啊!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古代的王朝如果想興旺強盛,強軍是一方面。但是休養生息,重視農業,因為農業是根本,只有有飯吃,有糧食,才能讓人民活下去,百姓才會愛戴你,軍隊才會強大起來!

    而河西肥沃的土地正好滿足農作物生長。

    所以從戰略層面看,河西是秦國走諸侯爭霸,統一天下之路必須要奪過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歇後語:“徐遮進曹營”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