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篇幅也許不長,卻引領了幾代人的學術方向。
1
回覆列表
  • 1 # A雪知道

    感謝于波868的邀請,每個人對經典的定義不同,因為我非歷史專業出身,所以我在中國知網上透過限定“中國通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這三個類目,引用排序選擇了引用率在300以上的五篇文獻。

    分別是王明珂的《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引用率484、下載量9718,許紀霖的《近代中國的公共領域:形態、功能與自我理解——以上海為例》引用率33、下載量為4569,何芳川的《“華夷秩序”論》引用率331、下載量為6996,科大衛、劉志偉的《宗教與地方社會的國家認同——明清華南地區宗教發展的意識形態基礎》引用率為316、下載了8498,以及傅衣凌的《中國傳統社會:多元的結構》引用率為313,下載量也在2990。

    論文引用率是指科學論文對文獻的引用次數。論文引用率是衡量該文獻被同行研究所認可的標誌;論文的下載量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論文的參考價值和有用性。所以我以這兩個標準作為“經典”也就是有價值的標準。

    透過上圖的文獻數量分佈,可以看出中國近現代史、中國古代史、中國通史這三個類目下文獻數量最多,近3萬,所以選出五篇,就更具有引領價值和意義。

    下面可以分別看一下這五篇的內容。

    王明珂的《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

    透過借用一些與華夏民族起源與形成的例證,強調在研究中要兼顧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將文獻與口述歷史視為“歷史記憶”,我們所要了解的是留下這記憶的“社會情景”以及“歷史心性”。本文是認識歷史、學習歷史的方法論。

    許紀霖的《近代中國的公共領域:形態、功能與自我理解——以上海為例》

    本文從中國的政治合法性歷史演變研究入手,以上海為例,分析近代中國的公共領域,及其形成的思想本土淵源、歷史形態和輿論功能,並透過與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觀念的比較,探討近代中國的公共領域的普世性和特殊性。

    何芳川的《“華夷秩序”論》

    本文探討的,是自漢代直至晚清在古代世界大大小小國際關係格局中發展得最完整的“華夷秩序”,這是在古代世界的社會條件下產生的一個有理念、有原則和有資深一套較為完備體制的國家關係體系。和平、友好、積極,是“華夷”秩序的主流。剖析昔日以中華帝國為核心的古代型別的國際關係體系,對於今天中國人民和世界各華人民共同努力,構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和平、合作、進步的世界新秩序,實有必要。

    科大衛、劉志偉的《宗教與地方社會的國家認同——明清華南地區宗教發展的意識形態基礎》

    文章透過考察明清時期“宗教”的歷史,應該超越“血緣群體”或“親屬組織”的角度。概括討論了宗教意識形態透過何種渠道向地方社會擴張和滲透,宗教禮儀如何在地方社會推廣,把地方認同與國家象徵結合起來的過程。

    傅衣凌的《中國傳統社會:多元的結構》

    這篇文章是傅先生的遺作,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延續問題一直是中國歷史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尋求解決歷史遺留給中國現實社會生活的沉重包袱的鑰匙,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為中國史學工作者的學術價值追求,許多研究都直接或間接地、有意或無意的試圖解決這個問題。而問題的本質在於如何認識中國傳統社會的結構以及受該結構制約、規定的社會發展道路。

    謝謝餘波,“不學史無以知今”,是餘波的問題為我的學習又打開了另一扇窗戶,瞭解歷史才能更好在瞭解現在,更好的立於世間。也希望大家可以和我們一起分享那些推動歷史學術研究發展的文獻。我是雪知道,喜歡我就關注我吧

  • 2 # 風鈴中的濤聲

    第一部是近代金毓(yu四聲)黻(fu二聲)先生的《東北通史》,金先生被譽為近代東北史研究的奠基者,其開始研究東北史是受了日本學者的刺激,日本沒有對中國東北採取戰爭侵略之前就包藏禍心,妄圖從歷史文獻上找出東北非中國領土的依據,並在出版文獻中提出種種謬論。金先生於1941年出版《東北通史》,其目的有二:一.駁斥日本學者的種種謬論;二.激發當時愛華人士的愛國熱情。

    第二部是同金毓黻先生同時期著名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教育家,學術領導人——傅斯年先生的《東北史綱》。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傅斯年先生針對日本學者"滿蒙在歷史上非中國領土"的反動言論,於1932年10月出版了《東北史綱》一書。從歷史角度詳細地論證了東北自古就是中國領土的史實。此書後由李濟翻譯成英文,送交國際聯盟。《東北史綱》一書為李頓調查團報告書明確指出“東北三省為中國之一部”。為中國及各國公認事實起到了重要作用。

    這兩本書在當時的社會背景及後來的東北地方性史實文獻研究都有很大的影響。這兩本書的意義不僅僅提現在史學研究意義上,還有很大的社會政治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1款吉利繽越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