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道農
-
2 # 幸福在這裡出發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藥學發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認識生命,維護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體系。中醫藥與傳統文化有關的書籍有:《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等。
《黃帝內經》的作者是黃帝。《黃帝內經》是研究人的心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鉅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黃帝內經》成編於戰國時期,是中國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總結了春秋到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而且還吸收了秦漢以前有關天文學,歷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運用陰陽,五行,天人合人的理論,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和疾病的治療與預訪,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確立了中醫學的獨特理論,成為中國醫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
《傷寒論》的作者是張仲景。《傷寒論》是一部論治外感熱病的專著,對外感病的發生,預後,治療等進行了精闢的闡述,將外感疾病具有規律性的各種表現,歸納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病症,每經結合陰陽,表裡,寒熱,虛實進行辯證論治,既有同病異治,又有異病同治,確立了嚴謹的治療規範,創立了六經辯證體系,奠定了祖國醫學的辯證論治。
《金匱要略》的作者張仲景,《金匱要略》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診斷治療雜病的專著。是張仲景創造辯證理論的代表作,古今醫家對此書推祟備至,稱之為方書之祖,醫方之經,治療雜病的典範。具有很高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對後世臨床醫學的發展有著重大貢獻和深遠影響。
《神農本草經》的作者非一人,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神農本草經》是中國最早的藥物學專著,是中國早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第一次系統總結,歷代被稱為中藥學經典著作。《神農本草經》提出的君,臣,佐,使的配方原則。《神農本草經對藥物的性味做出了詳盡的描述: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辛,鹹五味是藥的基本性情,可以針對疾病的寒,熱,溫,涼等不同性質選擇用藥。寒病用熱藥,熱病用寒藥。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
3 # 楊鏡古吉祥文化工作室
中醫為《易經》中的一部分。巜易經》分五類,山醫命卜相,醫又分神明醫學和本草醫學。現在的中醫屬本草醫學,它的理論和易理有許多相同之處。《黃帝內經》其內容對人類疾病的病因病機都有獨特的論述,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的理論為中華傳統文化之源,為後世中醫學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醫聖張仲景在金醫要略一書即論及春夏秋冬之時病之規律,言及肝病起於春,愈於夏;甚於秋(即夏天沒好,到了秋天會加重)緩於冬。即肝病在冬天會持續。這種即是運用陰陽五行理論對病程的發展規律的慨述。
從人的生活生理上講,透過三九寒冬,人的氣血閉塞,活動減少,體內的代謝產物及毒素大量隱藏,到了春天,氣溫升高,人的氣血開始活躍,大量毒素需要經肝臟解毒排出,如果肝不能及時處理這些毒素,肝就病了。夏天天氣更熱,透過汗液又排出,應該將體毒排盡,假如又沒排盡,到了秋天氣溫轉冷,體毒不出就會加重;到了冬天雖然活動減少代謝變慢,但體毒仍不能盡尿而去,只能說是維持……
中醫理論自中華傳統文化而來,亦是從自然而來,是先賢觀察自然總結而來。所以中醫與中華傳統文化是分不開的。
-
4 # 或我應該相信是緣份
雖然我不是中醫方面的專業人士,但個人極力推薦«黃帝內經»。這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書。
第一次接觸此類書籍大概是十幾年前,在父親的書櫥裡隨意翻到了一本«黃帝內經»,一本«千金方»,兩本都是類似黃色牛皮紙的封面。
«黃帝內經»全是古文,大概就是黃帝與岐伯的問答,討論人、四季、時間、生病有關的一些事情。«千金方»全是各種病的藥方,看不懂,也因為各人體質不同,光看藥方也沒用,就不浪費時間了。我就拿了«黃帝內經»試著看看,雖然有些古文字詞句子不太懂,但是挺有意思的,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
現在,父親的那本古文書已經不知所蹤,家裡卻有多個版本的«黃帝內經»、«易經»,以及與此相關的刮痧、艾灸、藥膳等中醫藥方面的書籍,沒事就拿出來翻看翻看。
中國很多傳統節日風俗習慣都和中醫有關,最典型的就是端午節,戶戶門頭插艾草驅五毒。“太陽是天之陽,艾草是地之陽”小小的艾草真的有奇效。
透過這些年多方面的自我調理,本來怕冷且胃寒的我已經好了七八成。每週堅持給全家人做艾灸,並且帶動了周圍的同事朋友,算是小小的弘揚了中醫“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精神了,讓更多的人瞭解中醫,自己健康的同時,也可以潛移默化的將這麼優秀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真心希望中醫能發揚光大!
-
5 # 二水堂
萬物相生相剋理論是中醫的核心,實踐是中醫的根基。思病追源是中醫的思路。化繁求簡,去偽存真是中醫發展的方向。
回覆列表
對中醫我知之不多,《黃帝內經》是首推之選,它是醫書講的是醫病、防病、醫心,但更是黃老之學的經典,是救世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