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睿強齊哥
-
2 # 程安勝
蘊味!單從字面理解,是書法作品中蘊含的風格,情趣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與情感!
怎樣把作品的蘊味寫出來,經常看到書法家現場的一揮而就,味道十足。我們來反向推出作品蘊含的哪些味道,平時對這些進行專項訓練,綜合書寫,是否可以呢?
蘊味一,字型的選擇,不同字體表現力是各不相同,魏碑的雄渾剛毅,隸書的穩健開張,行書的自然灑脫,草書的活潑瀟灑,對於作者內容的表達至關重要。
蘊味二,章法及作品的紙張大小設計
合理性,更宜錦上添花。冊頁的精緻與八尺整張的狂草,給人感覺是迥異的,與內容和作者主題相融合,就是加分選擇。
蘊味三,生宣與熟宣的表現力,搞書法的都知道,生宣在筆墨層次上絕對豐富,也是之所以成為宣紙的重要特性,也要與內容相配的選擇好,仍至色宣的顏色,肌理都精心思龐一下!
蘊味四,就是最至關重要的了,以上三點都準備好後,作者的創作時情感是否真實自然流露,與書寫內容融為一體,一氣呵成!
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據說,王羲之後來多次重寫,都不能寫出一樣的最能傳情達意的作品。顏真卿的《傺侄文稿》,讓後人都能看出他書寫時心情的複雜悲憤!之所以稱之為天下第二行書!
取法其上,得法其中,多向古人學習。相信寫出有蘊味的作品就有戲了!
-
3 # 真空妙有無量壽
書法作品,從藝術價值的角度去看,最終體現的就是贏人的"韻味″。能否溢位吸引人的風格情致,引人觀賞,如入勝境,而且是大眾的心理共鳴。能意會,非言傳的那種。如何才能達到,如何才能湊效,那就不可能是個簡單的隨心所欲的勞作過程了。
一,"腹有詩書氣自華″。個人的內質修養,文化積累,豐富的生活閱歷,廣泛的藝術趣味和技能訓練,是創作的基礎和源泉。特定時間背景下的靈感激情,必須要有修養的雄厚儲備,才能放光開花結果。
二,"功到自然成"。所謂十年磨一劍,遊刃有餘,那都是基本的專業功力技能的磨鍊培訓。筆禿千管,墨磨萬鋌,不作張芝作索靖。傳世佳作之無窮魅力,固然是妙手偶得,偶然之必然,就是非他莫屬,無可假手替代。
三,"精益求精"。書法就是畫,就是歌,廢畫三千,臺上一分鐘臺下三年功。一幅成功的書法作品的面世,在一位嚴肅的書法家手裡那也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當今的書法圈裡的惡丶俗丶濫現象其實是極不正常的風氣。
四,臨機發揮,放膽細心。具體進入一件作品的創作,須要情緒放鬆,心思縝密。題材內容的選取,創意原則的把握,預案細節越周到,越能使臨機應變自如放鬆,無捉襟見肘之弊。
五,雅俗共賞,不激不勵。此為藝術風格的把握原則。所謂共賞原則,那就是儘量避免個性的偏狹,孤芳自賞,隨心所欲的任性發揮。偏離傳統,終非正道。中庸不偏激,受眾面便寬廣。
最終而言,書法創作,是個性化的發揮和體現。所謂"好自為之"。問道於盲,不如自出機杼。
-
4 # XuanPaper
一幅書法作品,其中有看得見的東西,筆畫、墨色、字形、詩句等,這是“軀體”; 還有看不見的東西,感情、風神、韻律等,這是“靈魂”。 書法出“味”, 往往就出在這“靈魂”上,故此只能靠細細品味,才可感悟得到。要使書法打動人心,使觀賞者產生思想共鳴,則作者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字內功夫,二是字外功夫。 字內功夫,即筆墨功夫。就是指駕駛筆墨的本領、能力、造詣。
1、筆的運用,提、按、使、轉,抑、揚、頓、挫,中、側、逆、順,方、圓、藏、露等等,達到駕御自然,隨心所欲,一種“必然” 程度。 2、是“脫化生新”,在精心臨摹古人法帖的基礎上,得形得神之後,不斷溶入自己的個性之“味”。 3、是文字功夫,要熟練掌握漢字的八個筆畫及其變化,漢字的結構及其變化,尤其是草書符號及其變化。 還要具有 “六書” 漢字知識。因書法是依託於文字,當文字出現錯誤,即使不是“佛頭澆糞”, 也是“白璧有瑕”。 如果是“人云亦雲”,“ 後”“ 後” 不分,就會貽人口實。最後,還要熟練布白安排,用墨技巧,俗話說“熟能生巧”,只有有技巧,才能出“味道”。 要使書法出“味道”, 那就必須下功夫。堅持不懈,刻苦臨池,突破高原,不斷進取。“多看自知,多作自好”, “跬步不休,跛鱉千里”。 只要下功夫,定會出“味道”。
回覆列表
書法如何寫出韻味,我認為這個大部分是天生的,為什麼有的人練一輩子還是書匠呢?書法有了雄厚的基礎,逐漸創出自己的風格後必然會加入自己的審美情趣,內心懦弱的心不會出現雄強的書風,內心有長河落日圓的,不會出現江南細雨。有的書家晚年看起來弱不禁風,但是書風確是老辣之極,這完全是內心修為的體現。
書法在書外,多多打好基礎,提高自己的審美,開闊心胸,最好五體兼修,每個筆畫的出處多了,韻味會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