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
1971年4月,位於美國西雅圖的星巴克創始店開業。
1987年3月,星巴克的主人鮑德溫和波克決定賣掉星巴克咖啡公司在西雅圖的店面及烘焙廠,霍華·舒茲則決定買下星巴克,同自己創立於1985年的每日咖啡公司合併改造為“星巴克企業”。
現在,星巴克已經在北美、歐洲和南太平洋等地開出了6000多家店,近幾年的增長速度每年超過500家,平均每週超過10000萬人在店內消費。預計2005年,星巴克在全球將有10000家店。目前,星巴克是惟一一個把店面開遍四大洲的世界性咖啡品牌。
1998年3月,星巴克進入臺灣,1999年1月進入北京,2000年5月進入上海,目前星巴克已成為了國內咖啡行業的第一品牌。
2003年7月,美國著名的咖啡連鎖企業星巴克集團對外宣佈:集團大幅提高其在臺灣與上海合資公司中的股份,持股比例從原來的5%增至50%。由此,星巴克集團的子公司“星巴克國際”和臺灣的統一(星巴克)集團,將從授權關係轉為事業合作伙伴。
同麥當勞的全球擴張一樣,星巴克很早就開始了跨國經營,在全球普遍推行三種商業組織結構:合資公司、許可協議、獨資自營。星巴克的策略比較靈活,它會根據各國各地的市場情況而採取相應的合作模式。
星巴克與世界各地的合作模式主要有四種情況:
1.星巴克佔100%股權,比如在英國、泰國和澳洲等地;
2.星巴克佔50%股權,比如在日本、南韓等地;
3.星巴克佔股權較少,一般在5%左右,比如在中國的臺灣、香港,夏威夷和增資之前的上海等地;
4.星巴克不佔股份、只是純粹授權經營,比如在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北京等地。
星巴克在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不同,但是經營的品牌都是一樣的。另外,星巴克制定了嚴格的選擇合作者的標準:如合作者的聲譽、質量控制能力和是否以星巴克的標準來培訓員工。
▲星巴克全球分佈圖
30多年來,星巴克對外宣稱其整個政策都是:堅持走公司直營店,在全世界都不要加盟店。星巴克為自己的直營路子給出的理由是:品牌背後是人在經營,星巴克嚴格要求自己的經營者認同公司的理念,認同品牌,強調動作、紀律、品質的一致性;而加盟者都是投資客,他們只把加盟品牌看作賺錢的途徑,可以說,他們惟一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而非經營品牌。
星巴克之所以不開放加盟,是因為星巴克要在品質上做最好的控制。比如,星巴克決不會吝嗇報廢物料,而只為了提供顧客最好的咖啡。但是如果開放加盟權,很難說每個加盟店的老闆都會捨得一直增加成本報廢,只為了提供客人一杯好咖啡。同時,推行加盟連鎖的企業必須具備很強的法律事務處理能力,以應對與加盟商產生的各種法律問題。因此,為了讓品牌不受到不必要的干擾,星巴克決定不開放加盟權。
在各種產品與服務風起雲湧的時代,星巴克公司卻把一種世界上最古老的商品發展成為與眾不同、持久的、高附加值的品牌。然而,星巴克並沒有使用其他品牌市場戰略中的傳統手段,如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和鉅額的促銷預算。星巴克從未在大眾媒體上花過一分錢的廣告費。但是,他們仍然非常善於營銷,星巴克認為,在服務業,最重要的行銷管道是分店本身,而不是廣告。如果店裡的產品與服務不夠好,做再多的廣告吸引客人來,也只是讓他們看到負面的形象。
另外,星巴克的創始人霍華·舒爾茨意識到員工在品牌傳播中的重要性,他另闢蹊徑開創了自己的品牌管理方法,將本來用於廣告的支出用於員工的福利和培訓,使員工的流動性很小。這對星巴克“口口相傳”的品牌經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星巴克喝一杯咖啡,消費者不認為手中只是一杯咖啡,而是咖啡店的體驗。研究表明:三分之二成功企業的首要目標就是滿足客戶的需求和保持長久的客戶關係。相比之下,那些業績較差的公司,這方面做得就很不夠,他們更多的精力是放在降低成本和剝離不良資產上。
星巴克一個主要的競爭戰略就是在咖啡店中同客戶進行交流,特別重視同客戶之間的溝通。每一個服務員都要接受一系列培訓,如基本銷售技巧、咖啡基本知識、咖啡的製作技巧等。要求每一位服務員都能夠預感客戶的需求。星巴克還極力強調美國式的消費文化,顧客可以隨意談笑,甚至挪動桌椅,隨意組合。這樣的體驗也是星巴克營銷風格的一部分。
顧客在星巴克消費的時候,收銀員除了品名、價格以外,還要在收銀機鍵入顧客的性別和年齡段,否則收銀機就打不開。所以公司可以很快知道消費的時間、消費了什麼、金額多少、顧客的性別和年齡段等。除此之外,公司每年還會請專業公司做市場調查。
讓習慣喝茶的華人來普遍地喝咖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統計資料表明,目前國內咖啡的年人均消耗量只有0.01公斤,咖啡市場正在以每年30% 的速度增長。從理論上來說,中國的咖啡市場還有巨大的增值空間。星巴克在以茶為主要飲料的國家的初步成功,也說明它的理念可以被不同文化背景所接受
星巴克
1971年4月,位於美國西雅圖的星巴克創始店開業。
1987年3月,星巴克的主人鮑德溫和波克決定賣掉星巴克咖啡公司在西雅圖的店面及烘焙廠,霍華·舒茲則決定買下星巴克,同自己創立於1985年的每日咖啡公司合併改造為“星巴克企業”。
現在,星巴克已經在北美、歐洲和南太平洋等地開出了6000多家店,近幾年的增長速度每年超過500家,平均每週超過10000萬人在店內消費。預計2005年,星巴克在全球將有10000家店。目前,星巴克是惟一一個把店面開遍四大洲的世界性咖啡品牌。
1998年3月,星巴克進入臺灣,1999年1月進入北京,2000年5月進入上海,目前星巴克已成為了國內咖啡行業的第一品牌。
2003年7月,美國著名的咖啡連鎖企業星巴克集團對外宣佈:集團大幅提高其在臺灣與上海合資公司中的股份,持股比例從原來的5%增至50%。由此,星巴克集團的子公司“星巴克國際”和臺灣的統一(星巴克)集團,將從授權關係轉為事業合作伙伴。
同麥當勞的全球擴張一樣,星巴克很早就開始了跨國經營,在全球普遍推行三種商業組織結構:合資公司、許可協議、獨資自營。星巴克的策略比較靈活,它會根據各國各地的市場情況而採取相應的合作模式。
星巴克與世界各地的合作模式主要有四種情況:
1.星巴克佔100%股權,比如在英國、泰國和澳洲等地;
2.星巴克佔50%股權,比如在日本、南韓等地;
3.星巴克佔股權較少,一般在5%左右,比如在中國的臺灣、香港,夏威夷和增資之前的上海等地;
4.星巴克不佔股份、只是純粹授權經營,比如在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北京等地。
星巴克在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不同,但是經營的品牌都是一樣的。另外,星巴克制定了嚴格的選擇合作者的標準:如合作者的聲譽、質量控制能力和是否以星巴克的標準來培訓員工。
▲星巴克全球分佈圖
30多年來,星巴克對外宣稱其整個政策都是:堅持走公司直營店,在全世界都不要加盟店。星巴克為自己的直營路子給出的理由是:品牌背後是人在經營,星巴克嚴格要求自己的經營者認同公司的理念,認同品牌,強調動作、紀律、品質的一致性;而加盟者都是投資客,他們只把加盟品牌看作賺錢的途徑,可以說,他們惟一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而非經營品牌。
星巴克之所以不開放加盟,是因為星巴克要在品質上做最好的控制。比如,星巴克決不會吝嗇報廢物料,而只為了提供顧客最好的咖啡。但是如果開放加盟權,很難說每個加盟店的老闆都會捨得一直增加成本報廢,只為了提供客人一杯好咖啡。同時,推行加盟連鎖的企業必須具備很強的法律事務處理能力,以應對與加盟商產生的各種法律問題。因此,為了讓品牌不受到不必要的干擾,星巴克決定不開放加盟權。
在各種產品與服務風起雲湧的時代,星巴克公司卻把一種世界上最古老的商品發展成為與眾不同、持久的、高附加值的品牌。然而,星巴克並沒有使用其他品牌市場戰略中的傳統手段,如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和鉅額的促銷預算。星巴克從未在大眾媒體上花過一分錢的廣告費。但是,他們仍然非常善於營銷,星巴克認為,在服務業,最重要的行銷管道是分店本身,而不是廣告。如果店裡的產品與服務不夠好,做再多的廣告吸引客人來,也只是讓他們看到負面的形象。
另外,星巴克的創始人霍華·舒爾茨意識到員工在品牌傳播中的重要性,他另闢蹊徑開創了自己的品牌管理方法,將本來用於廣告的支出用於員工的福利和培訓,使員工的流動性很小。這對星巴克“口口相傳”的品牌經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星巴克喝一杯咖啡,消費者不認為手中只是一杯咖啡,而是咖啡店的體驗。研究表明:三分之二成功企業的首要目標就是滿足客戶的需求和保持長久的客戶關係。相比之下,那些業績較差的公司,這方面做得就很不夠,他們更多的精力是放在降低成本和剝離不良資產上。
星巴克一個主要的競爭戰略就是在咖啡店中同客戶進行交流,特別重視同客戶之間的溝通。每一個服務員都要接受一系列培訓,如基本銷售技巧、咖啡基本知識、咖啡的製作技巧等。要求每一位服務員都能夠預感客戶的需求。星巴克還極力強調美國式的消費文化,顧客可以隨意談笑,甚至挪動桌椅,隨意組合。這樣的體驗也是星巴克營銷風格的一部分。
顧客在星巴克消費的時候,收銀員除了品名、價格以外,還要在收銀機鍵入顧客的性別和年齡段,否則收銀機就打不開。所以公司可以很快知道消費的時間、消費了什麼、金額多少、顧客的性別和年齡段等。除此之外,公司每年還會請專業公司做市場調查。
讓習慣喝茶的華人來普遍地喝咖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統計資料表明,目前國內咖啡的年人均消耗量只有0.01公斤,咖啡市場正在以每年30% 的速度增長。從理論上來說,中國的咖啡市場還有巨大的增值空間。星巴克在以茶為主要飲料的國家的初步成功,也說明它的理念可以被不同文化背景所接受